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综述评价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1-12页 |
四、本文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农业组织化的一般分析 | 第13-24页 |
一、农业组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 组织 | 第13页 |
(二)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类型 | 第13-14页 |
(三) 农业组织化 | 第14-15页 |
二、农业组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一) 合作理论分析 | 第15-17页 |
(二) 组织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三)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三、国外农业组织化的发展概况 | 第19-24页 |
(一) 法国的农业合作社 | 第20-21页 |
(二) 日本“农协” | 第21-22页 |
(三) 美国新一代的农业合作社 | 第22页 |
(四)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组织化的进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24-33页 |
一、我国农业组织化的历史进程 | 第24-27页 |
(一) 从创建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建立 | 第24-25页 |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 第25-26页 |
(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 第26-27页 |
二、我国农业组织化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 组织主体的多元化 | 第27-28页 |
(二) 组织化程度的非均衡性 | 第28页 |
(三) 组织整体发育不足 | 第28-29页 |
三、我国农业组织化的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一) 组织成员素质不高 | 第29-30页 |
(二) 组织官办色彩浓厚 | 第30-31页 |
(三) 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31页 |
(四) 组织机制不健全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组织化 | 第33-45页 |
一、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及现实意义 | 第33-37页 |
(一) 全面、综合、和谐和科学的范畴 | 第33-34页 |
(二)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 第34-35页 |
(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35-36页 |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二、农业组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37-41页 |
(一)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农业合作组织为载体 | 第37-38页 |
(二)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以农业合作组织为途径 | 第38-39页 |
(三) 新农村的民主建设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参与 | 第39-40页 |
(四) 提高政府对“三农”的管理效率需要以农业合作组织依托 | 第40-41页 |
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组织化发展指明方向 | 第41-45页 |
(一) 合作组织发展目标创新 | 第41-42页 |
(二) 合作组织内部要素创新 | 第42-43页 |
(三) 合作组织外部环境创新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 第45-58页 |
一、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的组织模式 | 第45-49页 |
(一) 不同农业合作组织模式比较 | 第45-47页 |
(二) 有效的组织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 | 第47-49页 |
二、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原则 | 第49-50页 |
三、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50-58页 |
(一)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50-54页 |
(二) 加强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 | 第54-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