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滨海地表岩溶形态及特征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4页 |
·岩溶研究史 | 第8-10页 |
·岩溶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岩溶理论 | 第10-11页 |
·岩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岩溶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 第14-17页 |
·岩性条件 | 第14-15页 |
·水动力条件 | 第15页 |
·构造条件 | 第15-16页 |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其它条件 | 第16-17页 |
·岩溶地貌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我国岩溶地貌的分布 | 第18页 |
·岩溶形成的时期 | 第18页 |
·岩溶地区的特点 | 第18-19页 |
·岩溶水系统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地质基础 | 第21-23页 |
·太古界 | 第21页 |
·元古界(震旦纪) | 第21-22页 |
·古生界 | 第22-23页 |
·构造运动 | 第23-24页 |
·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水文、地貌特征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大连滨海地区地表岩溶形态特征 | 第26-30页 |
·岩石表面溶蚀形态 | 第26-27页 |
·石柱间溶沟形态 | 第27-28页 |
·海蚀岩溶地貌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滨海岩溶地貌的形成机理 | 第30-36页 |
·滨海岩溶地貌与海蚀地貌的区别 | 第30-32页 |
·岩溶地貌顶部风化壳特征 | 第32-33页 |
·滨海岩溶地貌形成的机理 | 第33-3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