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古代文献研究
| 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8页 |
| (三) 研究范围 | 第8页 |
| 二、病名沿革 | 第8-9页 |
| 三、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1页 |
| (一) 脾胃虚弱 | 第10页 |
| (二) 感受外邪 | 第10-11页 |
| (三) 内伤饮食 | 第11页 |
| (四) 脾肾阳虚 | 第11页 |
| 四、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11-14页 |
| (一) 辨证分型的文献整理 | 第11-13页 |
| (二) 辨证分型方式 | 第13页 |
| (三) 同名异证,同证异名问题 | 第13-14页 |
| 五、治疗原则的认识 | 第14-15页 |
| (一) 健运脾胃 | 第14页 |
| (二) 运化水湿 | 第14-15页 |
| (三) 消食导滞 | 第15页 |
| (四) 清肝补肾 | 第15页 |
| 六、鉴别诊断的认识 | 第15-16页 |
| (一) 痢疾 | 第15-16页 |
| (二) 霍乱 | 第16页 |
| 七、辨证要点 | 第16-17页 |
| (一) 辨轻重缓急 | 第16页 |
| (二) 辨寒热虚实 | 第16页 |
| (三) 辨泻下之物 | 第16-17页 |
| 八、止泻穴位整理 | 第17-30页 |
| (一) 定位与操作 | 第17-27页 |
| (二) 穴位分类 | 第27-30页 |
| 九、小儿腹泻治疗复穴方整理 | 第30-35页 |
| (一) 复穴方组成 | 第30-31页 |
| (二) 方义讨论 | 第31-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一、对泄泻病名的认识 | 第35页 |
| 二、对小儿腹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5页 |
| 三、对泄泻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35页 |
| 四、止泻穴位的整理 | 第35页 |
| 五、泄泻复穴方的整理 | 第35-36页 |
| 六、对《小儿推拿广意》中掏法的考证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综述 | 第40-49页 |
| 附录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详细摘要 | 第54-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