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整合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序言 | 第9-19页 |
| ·地下空间的发展 | 第9-11页 |
| ·古代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沿革 | 第9页 |
| ·近现代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 ·我国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 ·政策方面的问题 | 第11页 |
| ·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地下地上空间整合的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整合概念的发展 | 第15-17页 |
|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2 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的范畴 | 第19-38页 |
| ·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整合 | 第19-26页 |
| ·功能组织的整合 | 第19-21页 |
| ·地下空间与历史文化空间整合 | 第21-23页 |
| ·新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建筑整合 | 第23-26页 |
| ·地下空间与交通的整合 | 第26-34页 |
| ·地下空间与地面步行空间的整合 | 第26-28页 |
| ·地铁与地上空间的整合 | 第28-32页 |
| ·地下停车场与地上空间的整合 | 第32-34页 |
| ·地下空间与自然的整合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空间整合设计 | 第38-47页 |
| ·整合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38-40页 |
| ·空间的整合方式 | 第40-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空间整合因素分析 | 第47-58页 |
| ·物理因素整合 | 第47-54页 |
| ·界面 | 第47-49页 |
| ·材质 | 第49页 |
| ·色彩 | 第49-50页 |
| ·光线 | 第50-52页 |
| ·声音 | 第52-53页 |
| ·热环境 | 第53页 |
| ·其它环境因素 | 第53-54页 |
| ·心理因素整合 | 第54-57页 |
| ·尺度 | 第54页 |
| ·比例 | 第54-55页 |
| ·视线 | 第55-56页 |
| ·导向性 | 第56页 |
| ·行为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实例分析 | 第58-74页 |
| ·钟楼地铁站站域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分析 | 第58-65页 |
| ·现状分析 | 第58-62页 |
| ·整合操作 | 第62-65页 |
|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 | 第65-73页 |
| ·概况 | 第65页 |
| ·整合机制 | 第65-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录一 | 第79-80页 |
| 附录二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