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生态学(生物生态学)论文

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初步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盐沼湿地食物网研究;文献综述第13-30页
 1 盐沼湿地概述第13-15页
   ·盐沼湿地的定义及特点第13-14页
   ·盐沼湿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2 盐沼湿地食物网的基本理论第15-17页
   ·碎屑假说(Detrital hypothesis)第15-16页
   ·输出假说(Outwelling hypothesis)第16-17页
 3 盐沼湿地食物网的主要生物组分第17-22页
   ·初级生产者及其营养价值第17-19页
     ·维管植物第17-18页
     ·底栖微藻第18-19页
     ·浮游植物第19页
   ·动物消费者及其取食模式第19-22页
     ·昆虫第20页
     ·大型底栖动物第20-21页
     ·浮游动物第21页
     ·游泳动物第21-22页
     ·鸟类第22页
 4 稳定同位素方法在盐沼湿地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第22-28页
   ·应用原理第22-25页
   ·稳定同位素数据的解释第25-26页
   ·研究进展第26-28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8-30页
第二章 长江口盐沼湿地对重要经济游泳动物的能量贡献第30-46页
 1 前言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研究地点第31页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第31-34页
   ·稳定同位素测定第34页
   ·数据统计与混合模型第34-35页
 3 结果第35-43页
   ·初级生产者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第35页
   ·游泳动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第35-42页
   ·各种食源对游泳动物的相对贡献第42-43页
 4 讨论第43-46页
   ·初级生产者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第43页
   ·盐沼维管植物和微型藻类的相对贡献第43-44页
   ·入侵C_4植物和土著C_3植物的相对贡献第44-46页
第三章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盐沼湿地大型无脊椎动物食源的影响第46-57页
 1 前言第46-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研究地点第47-48页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第48页
   ·稳定同位素测定第48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8-49页
 3 结果第49-53页
   ·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第49-51页
   ·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维管植物和藻类生产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性第53-55页
   ·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湿地食物网能量基础的影响第55-57页
第四章 长江口盐沼湿地消费者的营养级研究第57-72页
 1 前言第57-58页
 2 研究方法第58-60页
   ·研究地点第58页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第58-59页
   ·稳定同位素测定第59-60页
   ·胃含物分析第60页
   ·营养级估算第60页
 3 结果第60-68页
   ·营养富集因子(TEF)的估算第60-63页
     ·肉食性鱼类与其食物之间的TEF第60-61页
     ·鮻-有机碎屑之间的TEF第61-62页
     ·双壳类软体动物-POM之间的TEF第62页
     ·螺类与其食物之间的TEF第62-63页
   ·长江口盐沼湿地消费者的营养级第63-66页
   ·营养级随个体大小的变化第66-68页
 4 讨论第68-72页
   ·动物-食物之间N同位素的富集第68-69页
   ·消费者的营养级第69-70页
   ·动物生长过程中食性的转变第70-72页
第五章 长江口盐沼湿地的简化食物网模型第72-91页
 1 前言第72-7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3页
   ·研究地点第73页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第73页
   ·稳定同位素测定第73页
   ·混合模型第73页
 3 结果第73-86页
   ·消费者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第73-78页
   ·不同动物类群的食源分析第78-85页
   ·长江口盐沼湿地的简化食物网模型第85-86页
 4 讨论第86-91页
   ·不同动物类群的食源第86-88页
   ·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特点第88-9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5页
 1 主要结论第91-93页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3-94页
 3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4页
附录Ⅰ:图表清单第114-119页
附录Ⅱ:在读期间发表或撰写的与本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党员承诺制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下一篇: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