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7mm C形水平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R410A 沸腾换热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分析 | 第13-14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弯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进展 | 第16页 |
·基于流型的换热研究 | 第16-17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流动沸腾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流动沸腾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现有制冷剂-油混合物流动沸腾模型的不足 | 第1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实验装置 | 第21-47页 |
·实验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第21-24页 |
·制冷剂主回路 | 第23-24页 |
·旁通回路 | 第24页 |
·润滑油回路 | 第24页 |
·实验参数控制 | 第24-27页 |
·制冷剂质量流量的控制 | 第25页 |
·润滑油质量流量的控制 | 第25-26页 |
·测试段入口制冷剂-油混合物干度的控制 | 第26-27页 |
·制冷剂-油混合物蒸发压力的控制 | 第27页 |
·测试段 | 第27-29页 |
·测试段结构 | 第27-28页 |
·测试段壁面温度的测量 | 第28-29页 |
·电加热器的设计 | 第29-31页 |
·预热器设计 | 第29-30页 |
·实验段加热器设计 | 第30-31页 |
·实验段后置电加热器设计 | 第31页 |
·参数测量范围和精度 | 第31-37页 |
·温度测量 | 第31-32页 |
·压力测量 | 第32页 |
·质量流量测量 | 第32-33页 |
·加热量 | 第33-34页 |
·测试段换热漏热计算 | 第34-37页 |
·误差分析 | 第37-42页 |
·换热系数相对误差计算公式 | 第37-38页 |
·热流密度的误差的计算 | 第38-39页 |
·内壁面温度误差分析 | 第39-40页 |
·制冷剂温度误差分析 | 第40-42页 |
·油浓度的采样 | 第42-44页 |
·采样步骤 | 第42-44页 |
·结果计算 | 第44页 |
·实验台可重复性测试 | 第44-46页 |
·测试工况 | 第44-45页 |
·测试结果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三章实验数据导出 | 第47-54页 |
·泡点温度的计算 | 第47页 |
·润滑油物性的计算 | 第47-48页 |
·混合物性的计算 | 第48-49页 |
·C 形测试段实验数据的获得 | 第49-52页 |
·C 形测试段压降的获得 | 第49-51页 |
·C 形测试段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四章换热特性及关联式的开发 | 第54-63页 |
·换热特性分析 | 第54-59页 |
·润滑油对换热的影响 | 第54-55页 |
·干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55-58页 |
·当地油浓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58-59页 |
·换热关联式的开发 | 第59-61页 |
·本章小节 | 第61-63页 |
第五章摩擦压降特性及关联式的开发 | 第63-72页 |
·压降特性分析 | 第63-67页 |
·干度对压降的影响 | 第63-64页 |
·润滑油对压降的影响 | 第64-67页 |
·关联式的开发 | 第67-71页 |
·气相摩擦压降关联式的开发 | 第67-70页 |
·摩擦压降公式的开发 | 第70-71页 |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总结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