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导言 | 第14-22页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14-15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已有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关于供给主体的研究 | 第15-18页 |
·关于供给方式的研究 | 第18页 |
·关于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关于供给资金的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农村公共物品中心——参与合作供给的理论解说 | 第22-31页 |
·公共物品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公共物品内涵的历史阐述与界定 | 第22-24页 |
·公共物品的特性 | 第24-25页 |
·农村公共物品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农村公共物品的概念 | 第26页 |
·农村公共物品的分类 | 第26-28页 |
·合作主义理论与农村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给 | 第28-31页 |
·合作主义的理论阐释 | 第28-30页 |
·元供给主体与子供给主体的提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3.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回顾与反思 | 第31-41页 |
·忽视农民权利与利益: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历史沿革 | 第31-34页 |
·供给主体:由集体经济组织供给到农民供给 | 第32页 |
·筹资渠道:从劳动力到制度外资金 | 第32-33页 |
·量化指标:由相对充足到绝对不足 | 第33-34页 |
·决策方式:行政指令担主角 | 第34页 |
·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供给力度加大,但整体供给仍不足 | 第34-35页 |
·农民的需求表达意识增强,但供需仍脱节 | 第35页 |
·政府仍是主要的供给主体 | 第35-36页 |
·农民组织整体发育不成熟 | 第36页 |
·供给主体间合作问题突出 | 第36-37页 |
·城乡二元体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 | 第37-40页 |
·城乡分割的二元供给体制 | 第37-38页 |
·传统的压力型决策体制 | 第38页 |
·财权和事权分离的公共财政体制 | 第38-39页 |
·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缺乏 | 第39-40页 |
·全社会参与激励机制不足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4. 发达国家乡村公共物品合作供给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41-54页 |
·美国市场主导型的合作供给模式 | 第41-45页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合作 | 第41-42页 |
·大小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供给 | 第42页 |
·合同制和市场机制在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运用 | 第42-43页 |
·发达的农业社会化合作服务体系 | 第43-45页 |
·德国的社会市场合作供给模式 | 第45-47页 |
·政府间严格规范的合作规定 | 第45页 |
·运行有序的财政支持体制 | 第45-46页 |
·发达的社会补充机制 | 第46页 |
·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两种市场化形式并存 | 第46-47页 |
·英国的计划合作供给模式 | 第47-49页 |
·中央与地方之间在供给乡村公共物品方面的合作和制约 | 第47-48页 |
·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强制性竞争招标 | 第48页 |
·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福利混合经济 | 第48-49页 |
·日本以农协为主的合作供给模式 | 第49-52页 |
·政府和农协的政策合作 | 第49-50页 |
·政府对农协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 | 第50页 |
·农协网络体系内的合作 | 第50-51页 |
·乡村公共物品筹资的多渠道、多层次性 | 第51-52页 |
·农民广泛参与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 | 第52页 |
·基本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启示 | 第52-54页 |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承担主要的供给责任 | 第52-53页 |
·财权和事权相统一,供给资金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 | 第53-54页 |
·发挥非政府主体的作用,采用合作方式供给公共物品 | 第54页 |
5. 中心——参与: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创新的对策研究 | 第54-75页 |
·农村公共物品中心——参与合作供给模式建立的条件 | 第55-57页 |
·特性削弱: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界限变模糊 | 第55页 |
·政策转变:关注“三农”发展,重新定位角色 | 第55-56页 |
·参与有力:子供给主体积极协作 | 第56-57页 |
·农民协作: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 第57页 |
·公平与效率:农村公共物品中心——参与合作供给模式的价值维度 | 第57-60页 |
·追求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正 | 第58页 |
·提高供给效率,弥补资金不足 | 第58-59页 |
·避免新的冲突,维护改革成果 | 第59页 |
·协调城乡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 第59-60页 |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中心——参与合作供给模式的实践途径 | 第60-69页 |
·明确各主体的优势及主要职责 | 第60-63页 |
·探索不同主体优势整合的方式 | 第63-69页 |
·构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中心——参与合作供给模式的制度保障 | 第69-74页 |
·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 | 第69-70页 |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70-72页 |
·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 第72-73页 |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