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演化及岩性油藏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岩性油藏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30页 |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17-22页 |
·前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背景 | 第18-20页 |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阶段 | 第20-22页 |
·中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改造阶段 | 第22页 |
·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22-23页 |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23-30页 |
·下三叠统 | 第23页 |
·中三叠统 | 第23-24页 |
·上三叠统 | 第24-30页 |
第3章 物源分析及盆地边界的确定 | 第30-74页 |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古陆特征 | 第30-32页 |
·三叠系延长组盆地边界的确定 | 第32-56页 |
·盆地边界的确定方法 | 第32-34页 |
·盆地西北沉积边界 | 第34-40页 |
·盆地西部沉积边界 | 第40-45页 |
·盆地西南沉积边界 | 第45-48页 |
·盆地东部沉积边界 | 第48-56页 |
·物源分析 | 第56-72页 |
·古流方向分析 | 第56-57页 |
·碎屑组分及岩屑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重矿物特征 | 第60-62页 |
·砂岩组分阴极发光特征 | 第62-64页 |
·稀土元素分布规律及物源分析 | 第64-72页 |
·源区构造背景 | 第72-74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 | 第74-93页 |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 第74-75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75-88页 |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76-77页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77-81页 |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81-87页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87-88页 |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88-93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特征 | 第93-101页 |
·层序界面的标志与识别 | 第93-95页 |
·层序界面的标志 | 第93-94页 |
·延长组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94-95页 |
·层序地层的划分 | 第95-98页 |
·二级层序划分 | 第96-98页 |
·三级层序划分 | 第98页 |
·沉积层序充填演化 | 第98-101页 |
第6章 湖泊底形恢复研究 | 第101-120页 |
·湖岸线的确定 | 第101-104页 |
·三角洲前缘坡折线的确定 | 第104-114页 |
·地层厚度等值线方法 | 第104-105页 |
·沉积微相组合方法 | 第105-109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 | 第109-114页 |
·湖盆底形的恢复 | 第114-120页 |
·地层厚度校正 | 第114-116页 |
·古水深校正 | 第116-118页 |
·湖盆底形恢复 | 第118-120页 |
第7章 岩性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 第120-133页 |
·延长组油气成藏要素 | 第120-125页 |
·良好的油源条件是岩性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120-121页 |
·三角洲砂体为岩性油藏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 | 第121-122页 |
·单斜背景下的低幅构造是岩性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122-123页 |
·垂向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形式 | 第123-124页 |
·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因素 | 第124-125页 |
·岩性油藏类型及特征 | 第125-128页 |
·岩性油藏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 | 第128-129页 |
·油藏富集规律 | 第128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28-129页 |
·湖盆底形对岩性油藏的控制 | 第129-130页 |
·层序地层特征与生储盖组合 | 第130-133页 |
·基准面旋回与烃源岩的关系 | 第131页 |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的关系 | 第131-132页 |
·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类型 | 第132-133页 |
结论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