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研究课题的意义第9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9-10页
   ·选题原因与研究方法第10页
     ·选题原因第10页
     ·研究方法第10页
   ·理论研究的基础第10-13页
     ·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第10-12页
       ·国外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第10-11页
       ·国内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第11-12页
     ·城市设计理论第12-13页
       ·国外城市设计理论第12-13页
       ·国内城市设计理论第13页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13页
   ·概念与释义第13-15页
   ·研究框架第15-16页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第17-24页
   ·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演变第17-22页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规划模式的演变第17-20页
     ·国内大学校园规划模式的演变第20-22页
   ·我国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局限与问题第22-23页
   ·本章小节第23-24页
第三章 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4-31页
   ·高等教育理念第24-26页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第24-25页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影响第25-26页
   ·环境-心理行为理论第26-28页
     ·校园环境-心理行为研究第27-28页
     ·校园空间意象研究第28页
   ·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的类比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大学校园空间的本体研究第31-44页
   ·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定位第31-32页
     ·校园空间为校园规划的第一要素第31页
     ·校园建筑实体与校园空间关系第31-32页
   ·大学校园空间体系第32-40页
     ·大学校园空间的构成第32-38页
       ·传统校园空间功能分区第32页
       ·校园外部空间构成第32-38页
     ·大学校园空间组织方式第38-40页
       ·大学校园空间的秩序性第38-39页
       ·大学校园空间的层次性第39-40页
   ·大学校园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规划手法研讨第44-62页
   ·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趋势第44-46页
     ·从分散到聚合第44页
     ·新聚合的特点第44-46页
   ·新型校园空间的规划原则第46页
   ·新型校园空间的规划策略第46-59页
     ·新型校园空间的功能分区规划形态第46-53页
       ·新型校园空间的复合功能分区第47-50页
       ·复合功能区布局的组织方式第50-53页
     ·新型的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体系第53-59页
       ·线型的模式——以开敞空间为主体第53-54页
       ·多元化的网络模式第54-59页
   ·新型校园空间规划发展框架第59-61页
     ·弹性的开放的整体框架第59-60页
     ·多元互动的交往空间系统第60页
     ·绿色生态的发展框架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实例分析——以天津理工学院新校区空间规划为例第62-70页
   ·项目背景第62页
   ·项目概况第62页
   ·项目分析第62-63页
   ·规划理念第63页
   ·规划方案第63-68页
     ·校园空间的功能分区第63-66页
     ·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规划第66-68页
   ·规划特色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七章 总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型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的研究
下一篇:任务型语言教学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