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计算机软件定义及其与法律相关的特征 | 第7-10页 |
(一) 计算机软件的定义 | 第7-8页 |
1、国外对计算机软件的不同定义 | 第7-8页 |
2、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计算机软件的定义 | 第8页 |
(二)、计算机软件与法律相关的特征 | 第8-10页 |
二、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途径分析 | 第10-18页 |
(一)、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一般途径 | 第10-13页 |
1、著作权法保护途径 | 第10-11页 |
2、商业秘密相关法律保护途径 | 第11-12页 |
3、商标法保护途径 | 第12页 |
4、合同法保护途径 | 第12-13页 |
(二)、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一般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著作权法保护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2、商业秘密相关法律保护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3、商标法保护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4、合同法保护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三)、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途径的优点和缺点 | 第16-18页 |
1、专利法保护途径的优点 | 第16-17页 |
2、专利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缺点 | 第17-18页 |
三、国外部分国家地区关于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发展 | 第18-24页 |
(一)、美国 | 第18-20页 |
(二)、欧洲 | 第20-22页 |
(三)、日本 | 第22-24页 |
四、计算机软件获得专利保护的障碍探析 | 第24-34页 |
(一)、专利法关于授予专利权条件的规定 | 第24-28页 |
1、专利权授予实质条件 | 第25-27页 |
2、专利权授予的排除情形 | 第27-28页 |
(二)、计算机软件获得专利法保护的障碍 | 第28-31页 |
1、算法不能成为专利保护客体障碍 | 第28-30页 |
2、计算机软件专利新颖性与创造性审查障碍 | 第30-31页 |
3、专利审查制度方面的障碍 | 第31页 |
(三)、障碍的否认与克服 | 第31-33页 |
1、算法构成专利保护客体的理由 | 第32页 |
2、新颖性与创造性审查障碍的克服 | 第32页 |
3、专利审查制度方面障碍的克服 | 第32-33页 |
(四)、结论——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保护是可行的 | 第33-34页 |
五、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 第34-41页 |
(一)、利益平衡——法律的立法基础 | 第34-36页 |
1、利益平衡的概念与内涵 | 第34-35页 |
2、利益平衡的合理性 | 第35-36页 |
(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框架 | 第36-38页 |
1、知识产权法所涉及的利益平衡的内容 | 第36-38页 |
2、知识产权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构成利益平衡的核心内容 | 第38页 |
(三)、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中的利益平衡分析 | 第38-41页 |
1、几对需要平衡的利益 | 第39-40页 |
2、利益平衡机制在部分国家与地区起作用的表现 | 第40-41页 |
(四)、“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制度是否适合在一国确立”问题的结论 | 第41页 |
六、中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 第41-48页 |
(一)、中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现状 | 第41-44页 |
(二)、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法律制度构建对策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