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电子商务及商业方法专利概述 | 第12-14页 |
(一) 电子商务概述 | 第12-13页 |
(二) 商业方法专利概述 | 第13-14页 |
1、定义 | 第13-14页 |
2、保护背景 | 第14页 |
二、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研究 | 第14-30页 |
(一) 各国对可专利性主题的规定 | 第15-17页 |
1、美国专利法有关可专利性主题的规定 | 第15页 |
2、英国专利法有关可专利性主题的规定 | 第15-16页 |
3、日本有关可专利主题的规定 | 第16页 |
4、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 第16-17页 |
(二) 需要澄清的概念和错误认识 | 第17-18页 |
1、商业方法是否属于抽象概念、自然规则 | 第17-18页 |
2、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不同于商业方法(Business Method) | 第18页 |
(三) 各国对商业方法的保护现状 | 第18-25页 |
1、美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先驱 | 第18-23页 |
2、欧洲——谨慎对待 | 第23-25页 |
3、日本——积极跟进 | 第25页 |
(四) 对可专利性的反思 | 第25-30页 |
1、可专利性标准——是否已经从“实用技术”转移到“实用价值”? | 第25-26页 |
2、专利权的标的到底是什么? | 第26-28页 |
3、利益的天平如何达到平衡 | 第28-30页 |
三、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 | 第30-37页 |
(一) 美国的创造性标准 | 第30-33页 |
1、概述 | 第30-31页 |
2、相关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二) 欧洲的创造性标准 | 第33-34页 |
(三) 日本对创造性的判断方法 | 第34-35页 |
1、不具有创造性的情形 | 第34-35页 |
2、侧重于技术的创造性 | 第35页 |
3、“同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标准比较高 | 第35页 |
(四) 小结:比较三方在创造性判断上的异同 | 第35-37页 |
四、我国商业方法保护对策分析 | 第37-42页 |
(一) 当前的保护对策——冷眼旁观,以不变应万变 | 第37-38页 |
(二) 未来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保护的若干对策 | 第38-42页 |
1、排除纯粹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 | 第38页 |
2、建立绝对新颖性标准 | 第38-39页 |
3、严格进行创造性的判断 | 第39-40页 |
4、适当缩短专利保护期限 | 第40-41页 |
5、提高专利审查员的素质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