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悲情赋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悲情赋界说 | 第9-14页 |
·“ “悲情”之情 | 第9-11页 |
·“ “悲情”之悲 | 第11-12页 |
·文献中悲情赋的归类情况 | 第12-13页 |
·悲情赋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章、悲情赋溯源 | 第14-19页 |
·《诗经》的悲情表现 | 第14-17页 |
·《楚辞》与悲情赋 | 第17-19页 |
一、悲情赋发展初期人们对辞、赋关系的认识 | 第17页 |
二、屈骚对悲情赋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中古悲情赋的发展述论 | 第19-44页 |
·两汉悲情赋 | 第20-25页 |
一、涓涓细流中成长的悲情赋 | 第20-21页 |
二、顺流而作的骚体悲情赋 | 第21-23页 |
三、不遇情结 | 第23-25页 |
·魏晋悲情赋 | 第25-39页 |
·建安悲情赋 | 第25-32页 |
一、家国之情与个人之情的消长 | 第25-30页 |
二、体制短小、活泼灵动的创作倾向 | 第30页 |
三、文人集团与同题共作 | 第30-32页 |
·正始悲情赋 | 第32-33页 |
一、正始文人的压抑与悲情赋的沉寂 | 第32页 |
二、欲言又止与讽刺 | 第32-33页 |
·西晋悲情赋 | 第33-37页 |
一、悲情风格转关——柔和凄美风格与骈俪化的文词 | 第33-34页 |
二、题材的承变 | 第34-35页 |
三、生命主题与悲秋 | 第35-37页 |
·东晋悲情赋 | 第37-39页 |
·南北朝悲情赋 | 第39-44页 |
一、南北朝悲情赋分布特点 | 第39-40页 |
二、悲情赋的骈化与诗化 | 第40-42页 |
三、亡国悲情和迟暮之感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古文人的理性人格、诗性人格与中古悲情赋 | 第44-50页 |
·理性人格和诗性人格的人格特质 | 第44-45页 |
·两种人格的悲情因素及诗性人格向理性人格渗透 | 第45-47页 |
·理性人格、诗性人格在中古悲情赋中的表现 | 第47-50页 |
中古悲情赋篇目表 | 第50-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