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式污染气体检测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光纤气体传感器 | 第13-16页 |
| ·吸收式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光谱吸收式光纤气体传感原理 | 第21-40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气体分子近红外选择吸收 | 第21-24页 |
| ·气体分子近红外选择吸收理论 | 第21-22页 |
| ·气体分子的典型吸收线 | 第22-23页 |
| ·甲烷气体吸收谱线的选择 | 第23-24页 |
| ·光纤气体传感用光源 | 第24-27页 |
| ·发光二极管LED | 第25页 |
| ·半导体激光器 | 第25-26页 |
| ·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LD | 第26-27页 |
| ·光纤传输特性 | 第27-28页 |
| ·敏感元件(吸收气室)结构 | 第28-30页 |
| ·光探测器件 | 第30-33页 |
| ·光探测器的特性参数 | 第30-32页 |
| ·光探测器等效电路 | 第32-33页 |
| ·光纤连接耦合 | 第33-35页 |
| ·光纤与光纤的连接 | 第33页 |
| ·光纤与光源和探测器的耦合 | 第33-34页 |
| ·光纤与气室的耦合 | 第34-35页 |
|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 第35-38页 |
| ·光电信号的相关检测 | 第36-37页 |
| ·光电信号的锁相放大电路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气体传感系统设计 | 第40-51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光谱吸收法测量气体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 ·差分吸收检测 | 第41-46页 |
| ·差分吸收检测原理 | 第41-43页 |
| ·宽带光源LED 差分吸收检测 | 第43-44页 |
| ·窄带光源的差分吸收检测 | 第44-46页 |
| ·谐波检测 | 第46-50页 |
| ·窄带光源谐波检测及系统设计 | 第46-48页 |
| ·宽带光源谐波检测 | 第48-50页 |
| ·系统检测方案的确定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光学式污染气体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51-78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光源驱动系统设计 | 第51-54页 |
| ·系统光源的确定 | 第51-52页 |
| ·“恒流源+温控”方案 | 第52-53页 |
| ·SLD 光源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分析 | 第53-54页 |
| ·光纤链路与气室设计 | 第54-60页 |
| ·光纤链路 | 第54-55页 |
| ·气室设计 | 第55-60页 |
| ·气体吸收的微弱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第60-70页 |
|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第60-64页 |
| ·滤波电路设计 | 第64-67页 |
| ·锁相放大电路设计 | 第67-70页 |
| ·滤光片切换系统 | 第70-71页 |
| ·单片机数据处理系统 | 第71-73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71-73页 |
| ·软件设计 | 第73页 |
| ·检测系统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设计 | 第73-76页 |
| ·Visual C++ 6.0 语言特点 | 第73-75页 |
| ·系统软面板设计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光学式污染气体检测系统性能及实验研究 | 第78-88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系统所需的主要元器件参数 | 第78-80页 |
| ·SLD 的光学特性、恒流驱动 | 第78-79页 |
| ·其他主要元件特性参数 | 第79-80页 |
| ·光纤链路损耗实验 | 第80-82页 |
| ·系统的灵敏度 | 第82-83页 |
| ·甲烷气体吸收实验 | 第83-84页 |
| ·整体系统的标定实验 | 第84-87页 |
| ·示值对比实验 | 第84-85页 |
| ·交叉灵敏度实验 | 第85-86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86页 |
| ·稳定度测定实验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