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催眠药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催眠药的分类 | 第15-17页 |
·巴比妥酸盐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BDZ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非BDZ类化合物 | 第17页 |
·催眠药的现状 | 第17-20页 |
·催眠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催眠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IDP0412催眠药 | 第20-23页 |
·IDP0412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IDP0412的特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IDP0412的合成工艺 | 第23-46页 |
·化学试剂 | 第23页 |
·仪器及条件 | 第23-25页 |
·β-二甲基氨基-1-(5-R_1-2-噻吩基)-2-丙烯-1-酮的合成 | 第25-27页 |
·5-(5-R_1-2-噻分基)异恶唑的合成 | 第27-29页 |
·α-[(二甲基氨基)亚甲基]-β-酮基-5-R_1-2-噻吩丙腈的合成 | 第29-32页 |
·(3-氨基-1H-吡唑-4-基)-5-R_1-2-噻分基甲酮的合成 | 第32-34页 |
·N-[3-[3-(二甲基氨基)-1-氧基-2-丙烯基]-6-R_2-苯基]-乙酰胺的合成 | 第34-36页 |
·N-[3-[3-(二甲基氨基)-1-氧基-2-丙烯基]-6R_2-苯基]-N-R_3-乙酰胺的合成 | 第36-39页 |
·N-R_3-N-[3-[3-(5-R_1-2-噻吩基羰基)-吡唑[1,5-a]-嘧啶-7-基]-6-R_2-苯基乙酰胺的合成 | 第39-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IDP0412的含量测定 | 第46-55页 |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 第4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确立 | 第46-49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46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6页 |
·几种流动相的谱图 | 第46-4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8页 |
·HPLC方法的建立 | 第48-49页 |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第49-54页 |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 | 第49-50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50-51页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51页 |
·方法的重现性 | 第51-52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52-53页 |
·主峰纯度 | 第53页 |
·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单一晶型的制备 | 第55-59页 |
·晶种的制备 | 第56页 |
·基本上纯的Ⅰ型多晶型物晶种的合成 | 第56页 |
·基本上纯的Ⅱ型多晶型物晶种的合成 | 第56页 |
·单一晶型的制备 | 第56-58页 |
·基本上纯的Ⅰ型多晶型物的制备 | 第56-57页 |
·基本上纯的Ⅱ型多晶型物的制备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稳定性试验 | 第59-66页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9-61页 |
·高温试验 | 第59-60页 |
·高湿试验 | 第60页 |
·强光照射试验 | 第60-61页 |
·破坏试验 | 第61-64页 |
·试剂配制 | 第61-62页 |
·盐酸破坏 | 第62页 |
·氢氧化钠破坏 | 第62-63页 |
·双氧水破坏 | 第63页 |
·高锰酸钾破坏 | 第63-64页 |
·加速试验 | 第64页 |
·长期试验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质量标准 | 第66-69页 |
·性状 | 第66页 |
·鉴别 | 第66-67页 |
·检查 | 第67页 |
·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类别 | 第68页 |
·贮藏 | 第68页 |
·制剂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