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控震源的地震波定向方法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 ·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成果和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相控震源地震波定向理论 | 第17-33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相控震源形成定向地震波原理 | 第18-25页 |
| ·二震源阵列在任意观测点的场强分析 | 第18-20页 |
| ·n 元相控震源的方向性 | 第20-23页 |
| ·相控震源对变频地震波定向原理 | 第23-25页 |
| ·定向地震波的参数分析 | 第25-31页 |
| ·直角、极坐标系下的相控震源阵因子 | 第25-27页 |
| ·组合震源定向地震波方向图 | 第27-28页 |
| ·定向地震波的主瓣、栅瓣、零辐射方向 | 第28-29页 |
| ·相控震源方向图的主波束宽度 | 第29-30页 |
| ·相控地震方向图的副瓣 | 第30-31页 |
| ·相控震源工作参数的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定向地震波信号的检测方法 | 第33-45页 |
| ·引言 | 第33-36页 |
| ·相控地震信号的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 ·仿真试验 | 第38-44页 |
| ·实验条件说明 | 第38-39页 |
| ·单个可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与时延估计 | 第39-40页 |
| ·组合震源地震信号检测与时延估计 | 第40-42页 |
| ·相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与时延估计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相控震源地震正演计算 | 第45-60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方法 | 第46-49页 |
| ·有关参数约定 | 第46页 |
| ·相控震源合成地震记录方法 | 第46-49页 |
| ·单一水平反射层的相控地震正演 | 第49页 |
| ·水平层状介质的相控地震正演 | 第49-53页 |
| ·单震源合成地震记录 | 第50-51页 |
| ·组合震源合成地震记录 | 第51-52页 |
| ·相控震源合成地震记录 | 第52-53页 |
| ·相控参数对地震效果的影响 | 第53-59页 |
| ·震源数目变化对相控地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震源间距对相控地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震源延时参数对相控地震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相控地震对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改善 | 第60-74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相控震源对地震信号信噪比的改善 | 第61-67页 |
| ·信噪比与分辨率的关系 | 第67-70页 |
| ·地震分辨率的定义 | 第67-68页 |
| ·地震信号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 第68-70页 |
| ·相控震源对地震信号分辨率的改善 | 第70-72页 |
| ·定向地震波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野外实验研究 | 第74-84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相控震源地震参数设计 | 第74-75页 |
| ·相控震源地震结果 | 第75-83页 |
| ·相控震源单炮地震结果 | 第75-77页 |
| ·相控震源地震水平叠加剖面 | 第77-79页 |
| ·相控震源地震信号分析 | 第79-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4-87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84-86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成果 | 第96-98页 |
| 摘要 | 第98-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