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7-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 ·相关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 ·实践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11页 |
| ·研究结论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架构 | 第12-13页 |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 第14-15页 |
| ·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 ·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 | 第15-18页 |
| ·对职业生涯发展状态及特点的研究 | 第18-21页 |
|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测量 | 第21-53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 1 | 第22-27页 |
| ·第一轮预测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2-23页 |
| ·第一轮预测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 ·施测过程 | 第23-24页 |
| ·第一轮预测后的分析及修订 | 第24页 |
| ·第一轮预测结果 | 第24-25页 |
| ·项目难度分析 | 第24-25页 |
| ·项目区分度分析 | 第25页 |
| ·项目质的分析 | 第25页 |
| ·第二轮预测 | 第25-27页 |
| ·平均数、标准差、内部一致性信度 | 第26页 |
| ·结构效度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页 |
| ·研究 2 | 第27-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 ·施测过程 | 第28页 |
|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29页 |
| ·问卷效度分析 | 第29-30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总体情况 | 第30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性别差异 | 第30-32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生源差异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7页 |
| ·“生涯定向”内部一致性不高、效标效度也较低的可能原因 | 第33页 |
| ·该问卷效度较高的可能原因 | 第33-34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总体情况 | 第34-35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性别差异 | 第35-36页 |
|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生源差异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9页 |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 ·研究程序 | 第40-44页 |
| ·准备阶段 | 第40-41页 |
| ·实验阶段 | 第41-44页 |
| ·评价阶段 | 第44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量的分析 | 第44-48页 |
| ·对实验组成员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 | 第44-47页 |
| ·对团体动力的量化评估 | 第47-48页 |
| ·质的分析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2页 |
|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与其他干预方式的比较 | 第49-51页 |
|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难点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5 研究总结 | 第53-56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 第53-54页 |
| ·理论层面研究的启示 | 第53-54页 |
| ·经验层面研究的启示 | 第54页 |
| ·应用层面研究的启示 | 第54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1 | 第60-62页 |
| 附录2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