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一、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 第6-9页 |
| 二、社会的、实践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支点 | 第9-11页 |
|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容 | 第11-23页 |
| (一) 生理层面的人 | 第11-12页 |
| (二) 心理层面的人 | 第12-14页 |
| (三) 社会实践层面的人 | 第14-16页 |
| (四) 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第16-17页 |
| (五) 人的本质规定的方法论意义 | 第17-19页 |
| (六) 人性的科学规定 | 第19-23页 |
| 1. 人性的普遍性 | 第19-21页 |
| 2. 人性的特殊性 | 第21-23页 |
| 四、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归宿 | 第23-27页 |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 第23-24页 |
| (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涵义 | 第24-27页 |
| 五、扬弃与超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特色 | 第27-31页 |
|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逻辑起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 第27-29页 |
| (二)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思想内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 第29页 |
| (三)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价值归宿和终极关怀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 第29-31页 |
| 结束语 | 第31-32页 |
| 注释 | 第32-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