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强化换热的意义 | 第11-12页 |
·强化换热的方式 | 第12-13页 |
·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评 | 第14-17页 |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第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理论分析 | 第19-30页 |
·基本方程与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速度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 | 第20-21页 |
·涡旋产生的基本条件 | 第21-23页 |
·纵向涡的发生、发展 | 第23-25页 |
·发生机理 | 第23-24页 |
·发展机理 | 第24-25页 |
·流向涡旋强化传热的机理 | 第25-28页 |
·传统边界层理论 | 第25-26页 |
·场协同理论 | 第26-28页 |
·场协同理论的数学描述 | 第26-27页 |
·湍流换热的场协同分析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3 纵向涡流的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30-60页 |
·实验原理 | 第30-37页 |
·热-质比拟的数学描述 | 第30-36页 |
·萘升华技术 | 第36-37页 |
·实验装置 | 第37-40页 |
·风洞系统 | 第37-39页 |
·测量系统 | 第39-40页 |
·实验过程 | 第40-43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40-41页 |
·试件的摆放 | 第41-42页 |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测量 | 第43页 |
·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测量 | 第43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3-47页 |
·特征尺寸的选取 | 第43页 |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43-45页 |
·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写 | 第45-46页 |
·计算举例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系统可靠性及对称性校核 | 第47-48页 |
·误差分析 | 第48-49页 |
·纵向涡发生器平均对流换热特性 | 第49-52页 |
·拟合公式 | 第49-50页 |
·纵向涡发生器冲击角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第50-51页 |
·纵向涡发生器的高度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第51-52页 |
·纵向涡发生器的局部对流换热特性 | 第52-59页 |
·对称性校核 | 第52-53页 |
·纵向涡发生器冲击角对局部对流换热特性的贡献 | 第53-57页 |
·纵向涡发生器高度对局部对流换热特性的贡献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4 纵向涡流强化传热的计算机模拟 | 第60-81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述 | 第60-65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第60-61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 第61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 第61-62页 |
·CFD的计算算法简介 | 第62-63页 |
·CFD的一般计算步骤 | 第63-65页 |
·纵向涡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65-79页 |
·FLUENT的计算步骤 | 第65-66页 |
·建模及前处理 | 第66-67页 |
·FLUENT模拟结果 | 第67-79页 |
·三角形翼型涡发生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67-70页 |
·矩形翼涡发生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70-73页 |
·三角形涡发生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73-76页 |
·矩形涡发生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76-79页 |
·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3页 |
附录1: 部分原始实验数据 | 第87-90页 |
附录2: 实验拟合公式 | 第90-92页 |
附录3: 萘件浇注模具图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5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