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低孔低渗测井储层预测
前言 | 第1-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一) 次生孔隙 | 第10-11页 |
(二) 裂缝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四、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区域特征 | 第13-28页 |
一、研究区范围及构造演化 | 第14-18页 |
(一) 研究区范围 | 第14页 |
(二) 构造演化 | 第14-18页 |
二、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一) 主要标志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测井响应 | 第18-19页 |
(二) 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三、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 | 第21-28页 |
(一)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21-27页 |
(二) 沉积体系分布及其演化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上古生界储层特征与评价 | 第28-49页 |
一、储集体的分布 | 第28-34页 |
(一) 石炭系 | 第28-29页 |
(二) 二叠系 | 第29-34页 |
二、岩石类型及分布 | 第34-41页 |
(一) 太原组 | 第34-38页 |
(二) 山西组 | 第38-39页 |
(三) 盒8段 | 第39-40页 |
(四) 盒7-6段 | 第40-41页 |
三、储层的岩石结构及物性特征 | 第41-45页 |
(一) 岩石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二)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2-45页 |
四、孔隙类型 | 第45-49页 |
(一) 粒间孔隙 | 第45-46页 |
(二) 粒内溶蚀孔隙 | 第46-47页 |
(三) 晶间微孔隙 | 第47页 |
(四) 微裂缝 | 第47-49页 |
第三章 高孔隙发育带识别及预测 | 第49-70页 |
一、高孔隙发育特征及成因 | 第49-54页 |
(一) 岩心观察 | 第49-50页 |
(二) 测试分析 | 第50-51页 |
(三) 次生孔隙成因 | 第51-54页 |
二、高孔隙发育带预测方法 | 第54-59页 |
(一) 测井评价方法 | 第54-56页 |
(二)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 第56-58页 |
(三) 成岩相带划分依据 | 第58-59页 |
三、研究区不同构造区域高孔隙发育带分布及预测 | 第59-70页 |
(一) 贺兰山-横山堡地区 | 第60-61页 |
(二) 鄂托克前旗地区 | 第61-65页 |
(三) 惠安堡-马家滩地区 | 第65-66页 |
(四) 平凉-沙井子地区 | 第66-70页 |
第四章 裂缝发育带识别及预测 | 第70-84页 |
一、裂缝发育特征 | 第70-71页 |
(一) 岩心观察 | 第70页 |
(二) 显微观察及钻井动态显示 | 第70页 |
(三) 测试分析 | 第70页 |
(四) 微裂缝及对储层的影响 | 第70-71页 |
二、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和裂缝参数 | 第71-73页 |
(一) 各种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 第71-72页 |
(二) 裂缝参数求取 | 第72-73页 |
三、裂缝储层评价 | 第73-81页 |
(一) 常规测井裂缝储层评价 | 第73-74页 |
(二) 特殊测井裂缝储层评价 | 第74-81页 |
四、构造与裂缝发育关系 | 第81-84页 |
(一) 应力作用与构造组合 | 第81-82页 |
(二) 西缘中生代古应力作用与裂隙形成 | 第82-84页 |
第五章 高效储层预测 | 第84-87页 |
一、贺兰山-横山堡地区 | 第84-85页 |
二、鄂托克前旗地区 | 第85页 |
三、惠安堡-马家滩地区 | 第85-86页 |
四、平凉-沙井子地区 | 第86-87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