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及其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26-29页 |
第2章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 第29-48页 |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29-33页 |
·民主化管理机制 | 第31-32页 |
·社区经济持续发展机制 | 第32页 |
·社区文明自律机制 | 第32页 |
·社区绿色环境营造机制 | 第32-33页 |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营造 | 第33-43页 |
·民主化管理机制的营造 | 第33-37页 |
·社区经济持续发展机制的营造 | 第37-39页 |
·社区文明自律机制的营造 | 第39-42页 |
·社区绿色环境营造机制的营造 | 第42-43页 |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运行对策 | 第43-46页 |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运行的关键问题 | 第43-44页 |
·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运行措施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构建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 | 第48-74页 |
·社区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48-50页 |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区管理模式 | 第50-56页 |
·美国社区 | 第50-52页 |
·英国社区 | 第52-53页 |
·新加坡社区 | 第53页 |
·香港社区 | 第53-54页 |
·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管理模式评述 | 第54-56页 |
·国内部分社区的管理模式 | 第56-63页 |
·沈阳沈河模式 | 第56-57页 |
·武汉百步亭模式 | 第57-59页 |
·成都金牛模式 | 第59-61页 |
·上海徐汇模式 | 第61页 |
·国内典型社区管理模式评述 | 第61-63页 |
·可持续发展社区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 第63-72页 |
·可持续发展社区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 第63-64页 |
·可持续发展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64-69页 |
·可持续发展社区管理模式评价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城市居民社区和谐性研究 | 第74-105页 |
·和谐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 第74-78页 |
·和谐社区的内涵 | 第74-77页 |
·和谐社区的特征 | 第77-78页 |
·社区和谐发展的动态演化分析 | 第78-85页 |
·社区和谐发展演化的复杂性 | 第79-80页 |
·社区和谐发展的演化过程描述 | 第80-83页 |
·社区和谐性发展的优化途径分析 | 第83-85页 |
·社区和谐性评价 | 第85-97页 |
·基于层次熵法的社区和谐性评价模型 | 第85-92页 |
·社区和谐性评价的实施 | 第92-97页 |
·构建和谐社区的策略 | 第97-103页 |
·发展社区经济 | 第97-99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99-100页 |
·发扬社区民主 | 第100-101页 |
·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 | 第101页 |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 第101-102页 |
·发展社区教育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城市居民社区资源有效利用(Ⅰ) | 第105-132页 |
·城市居民社区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 第105-107页 |
·社区资源的特点 | 第105-106页 |
·社区资源的分类 | 第106-107页 |
·城市居民社区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 | 第107-108页 |
·社区资源有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7页 |
·社区资源有效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 第107-108页 |
·社区干部选拔与分派 | 第108-131页 |
·人才选拔模型的建立 | 第110-122页 |
·人才分派模型 | 第122-125页 |
·案例分析 | 第125-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城市居民社区资源有效利用(Ⅱ) | 第132-150页 |
·引言 | 第132-133页 |
·问题描述 | 第133-138页 |
·模型求解 | 第138-144页 |
·算例 | 第14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50-15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0-151页 |
·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 第151-15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2-154页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