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的900t级高速铁路架桥机主结构设计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 ·国内外铁路箱梁架桥机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 ·步履式架桥机 | 第9-10页 |
| ·运架一体式架桥机 | 第10-11页 |
| ·下导梁式架桥机 | 第11页 |
| ·拼装式架桥机 | 第11-12页 |
| ·架造一体机 | 第12页 |
| ·一跨式架桥机 | 第12-13页 |
| ·双导梁式架桥机 | 第13-14页 |
| ·ANSYS介绍 | 第14-25页 |
| ·ANSYS 7.0的组成与功能 | 第16-18页 |
| ·ANSYS的基本组成 | 第18-19页 |
| ·ANSYS 7.0功能简介 | 第19-20页 |
| ·有限元分析 | 第20-21页 |
| ·分析的3个主要步骤 | 第21-24页 |
| ·结构静力分析简介 | 第24-25页 |
| ·900t级高速铁路架桥机简介 | 第25-33页 |
| ·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25-27页 |
| ·主要技术参数 | 第27页 |
| ·结构组成及功能 | 第27-31页 |
| ·900t级高速铁路架桥机主要特点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总体计算 | 第33-40页 |
| ·概述 | 第33-35页 |
| ·工况说明 | 第33-35页 |
| ·非工作状态下整机抗风能力 | 第35-37页 |
| ·计算载荷 | 第35-36页 |
| ·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 ·计算结果 | 第37页 |
| ·前起重行车吊梁起升时整机稳定性计算 | 第37-40页 |
| ·计算载荷 | 第37-38页 |
|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 ·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主梁强度计算 | 第40-58页 |
| ·主梁横截面尺寸及几何性质 | 第40页 |
| ·荷载分析 | 第40-44页 |
| ·主梁自重荷载 | 第40页 |
| ·主梁上附属设施对主梁的作用荷载 | 第40-41页 |
| ·起升荷载F6 | 第41页 |
| ·小车纵向运行水平惯性力F7 | 第41页 |
| ·起升钢丝绳对主梁的作用 | 第41-42页 |
| ·链条拉力对主梁的作用 | 第42页 |
| ·吊梁行车运行时车轮对轨道作用力F10 | 第42-43页 |
| ·风荷载 | 第43-44页 |
| ·吊梁行车偏斜运行侧向力F11 | 第44页 |
| ·内力计算 | 第44-50页 |
| ·跨中截面 | 第44-46页 |
| ·悬臂根部截面 | 第46-47页 |
| ·应力计算 | 第47-50页 |
| ·主梁整体稳定计算 | 第50-51页 |
| ·梁局部稳定计算 | 第51-54页 |
| ·腹板的局部稳定 | 第51-53页 |
| ·受压翼缘板的局部稳定 | 第53-54页 |
| ·主梁的拼接计算 | 第54-58页 |
| ·拼接方案 | 第54页 |
| ·主梁拼接螺栓计算 | 第54-58页 |
| 第四章 后支腿设计计算 | 第58-72页 |
| ·后支腿不利工况分析 | 第58页 |
| ·后支腿在不利工况时的载荷分析 | 第58-60页 |
| ·各种载荷 | 第58-60页 |
| ·不利工况下的载荷组合 | 第60页 |
| ·后支腿结构设计 | 第60-62页 |
| ·后支腿不利工况时的内力及应力计算 | 第62-65页 |
| ·后小车起升工况下的计算 | 第62-65页 |
| ·前后小车同时启动前行工况下的计算 | 第65页 |
| ·应力合成 | 第65页 |
| ·后支腿联接的螺栓设计计算 | 第65-72页 |
| ·马鞍与后支腿上横梁之间的联接 | 第65-67页 |
| ·支腿上横梁与后支腿立柱之间的联接 | 第67-69页 |
| ·后支腿立柱与下横梁之间的联接 | 第69-70页 |
| ·主梁与后支腿之间的联接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前支腿强度与稳定性计算 | 第72-82页 |
| ·计算工况 | 第72-75页 |
| ·计算工况说明 | 第72页 |
| ·计算载荷 | 第72-73页 |
| ·计算工况 | 第73-75页 |
| ·计算结果 | 第75-82页 |
| ·前支腿各单元几何尺寸 | 第75-76页 |
| ·前支腿各单元ANSYS计算结果 | 第76-78页 |
| ·经典计算验证 | 第78-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