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3页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20页 |
1.2.1 草原沙化与荒漠化 | 第10-11页 |
1.2.2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荒漠化调查与监测技术进展 | 第12-15页 |
1.2.4 3S技术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中应用 | 第15-16页 |
1.2.5 沙漠化遥感的分类方法 | 第16-17页 |
1.2.6 景观生态学在沙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 第17-20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地貌特征 | 第22页 |
2.1.4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1.5 土壤类型 | 第23页 |
2.1.6 植被 | 第23-24页 |
2.1.7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25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5-28页 |
2.2.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2.2.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2.3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 第26-28页 |
3 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 第28-36页 |
3.1 遥感数据选择 | 第28-29页 |
3.2 遥感图像处理 | 第29-32页 |
3.2.1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 第29-30页 |
3.2.2 波段选择与合成 | 第30-31页 |
3.2.3 图象拼接 | 第31-32页 |
3.2.4 影象裁剪 | 第32页 |
3.3 草原沙化信息的解译 | 第32-36页 |
3.3.1 草原沙化指标的确定 | 第32-34页 |
3.3.2 草原沙化遥感信息解译 | 第34-36页 |
4 近13年来正蓝旗草原沙化动态监测研究 | 第36-48页 |
4.1 数据来源与监测方法 | 第36页 |
4.2 13 年来正蓝旗草原沙化的动态变化 | 第36-46页 |
4.2.1 不同时期草原沙化状况分析 | 第36-41页 |
4.2.2 草原沙化的面积变化 | 第41-42页 |
4.2.3 不同沙化等级草原的发展速率 | 第42页 |
4.2.4 不同研究时段的草地沙化等级转移矩阵分析 | 第42-44页 |
4.2.5 草原沙化等级的空间变化 | 第44-46页 |
4.3 小结 | 第46-48页 |
5 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和预测正蓝旗草地沙化的动态演变 | 第48-53页 |
5.1 概述 | 第4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8-52页 |
5.2.1 数据获取 | 第48页 |
5.2.2 马尔科夫过程简介 | 第48-49页 |
5.2.3 马尔可夫稳定状态预测 | 第49页 |
5.2.4 草地沙化动态模拟和预测 | 第49-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6 草原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 第53-59页 |
6.1 概述 | 第53页 |
6.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3页 |
6.2.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6.3 正蓝旗草原沙化景观动态分析 | 第55-57页 |
6.3.1 研究区两个时期沙化草地各景观要素特征变化特点 | 第55-56页 |
6.3.2 草原沙化景观动态分析 | 第56-57页 |
6.4 小结 | 第57-59页 |
7 正蓝旗草原沙化的驱动机制分析及其防治策略 | 第59-66页 |
7.1 草原沙化发生的的潜在因素 | 第59页 |
7.2 正蓝旗草原沙化发展的驱动机制 | 第59-63页 |
7.2.1 气候驱动力分析 | 第59-61页 |
7.2.2 人为活动对草原沙化的影响 | 第61-63页 |
7.3 正蓝旗草原沙化防治策略 | 第63-66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8.2 问题讨论 | 第67页 |
8.3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获得的成果目录清单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92页 |
附图 | 第9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