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传统生死观研究
导论 | 第1-16页 |
第一节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三节前人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一国际学术界的生死观研究 | 第13-14页 |
二朝鲜民族的生死学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一章朝鲜民族的墓葬和丧葬礼俗的演变 | 第16-59页 |
第一节石器时期的墓葬 | 第16-21页 |
一旧石器时期的墓葬 | 第16-17页 |
二新石器时期的墓葬 | 第17-19页 |
三新石器时期的死亡观 | 第19-21页 |
第二节青铜器时期的墓葬 | 第21-27页 |
一青铜器时期概况 | 第21页 |
二青铜器时期的墓葬 | 第21-24页 |
三青铜器时期的丧葬礼俗 | 第24-25页 |
四青铜器时期的死亡观 | 第25-27页 |
第三节朝鲜三国时期的墓葬和丧葬礼俗 | 第27-49页 |
一朝鲜三国时期概况 | 第27-28页 |
二朝鲜三国时期的墓葬 | 第28-38页 |
三朝鲜三国时期的丧葬礼俗 | 第38-42页 |
四朝鲜三国时期的死亡观 | 第42-49页 |
第四节高丽时期的墓葬和丧葬礼俗 | 第49-55页 |
一高丽社会概况 | 第49页 |
二高丽时期的墓葬 | 第49-51页 |
三高丽时期的丧葬礼俗 | 第51-54页 |
四高丽时期的死亡观 | 第54-55页 |
第五节朝鲜时期的丧葬礼俗 | 第55-59页 |
一朝鲜时期墓葬概况 | 第55页 |
二朝鲜时期的丧葬礼俗和死亡观 | 第55-59页 |
第二章朝鲜民族的灵魂观和来世观 | 第59-74页 |
第一节灵魂观 | 第59-68页 |
一灵魂的种类 | 第59-62页 |
二灵魂的形态 | 第62-67页 |
三灵魂的原型 | 第67-68页 |
第二节朝鲜民族的来世观 | 第68-74页 |
一山中仙界 | 第69-70页 |
二海洋他界 | 第70-72页 |
三地下冥界 | 第72-74页 |
第三章朝鲜民族的原始生命观 | 第74-88页 |
第一节原始生命观 | 第74-79页 |
一敬天思想和天生观 | 第75-78页 |
二地母神信仰和地生观 | 第78-79页 |
第二节生殖崇拜 | 第79-88页 |
一生殖崇拜的起源和女性生殖崇拜 | 第80-83页 |
二男性生殖崇拜和两性生殖崇拜 | 第83-87页 |
三生殖崇拜的内容 | 第87-88页 |
第四章朝鲜民族的传统生死哲学 | 第88-100页 |
第一节朝鲜民族的传统生死哲学 | 第88-92页 |
一朝鲜民族的灵肉观 | 第88-90页 |
二朝鲜民族的生死哲学 | 第90-92页 |
第二节朝鲜民族的传统生死美学 | 第92-100页 |
一审美与生死问题 | 第92-96页 |
二悲壮美与仁义之生 | 第96-100页 |
第五章当代生死观与传统的断裂 | 第100-118页 |
第一节朝鲜族的传统家族观念 | 第100-109页 |
一家族的血缘性 | 第100-101页 |
二家族的集体性 | 第101-103页 |
三家族的价值观 | 第103-109页 |
第二节孤独的生命 | 第109-113页 |
一孤独的老人 | 第109-111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被遗忘的死亡 | 第113-118页 |
一传统丧礼的象征意义 | 第113-115页 |
二遭抛弃的死亡 | 第115-118页 |
结论 | 第118-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