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甲壳素/壳聚糖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 ·壳聚糖分子量对其性质的影响 | 第13-16页 |
| ·分子量对壳聚糖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 ·溶解性 | 第13页 |
| ·液晶性 | 第13页 |
| ·流变性 | 第13页 |
| ·成膜性 | 第13-14页 |
| ·分子量对壳聚糖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 ·吸湿、保湿性 | 第14页 |
| ·抗菌抑菌性 | 第14-15页 |
| ·降血脂性 | 第15页 |
| ·抗癌活性 | 第15-16页 |
| ·壳聚糖降解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 ·化学法 | 第16-21页 |
| ·酸降解 | 第16-18页 |
| ·氧化降解 | 第18-21页 |
| ·物理方法 | 第21-25页 |
| ·热降解 | 第21-22页 |
| ·辐射降解 | 第22-23页 |
| ·光降解 | 第23-24页 |
| ·超声波降解 | 第24页 |
| ·微波降解 | 第24-25页 |
| ·生物方法 | 第25-26页 |
| ·酶降解 | 第25-26页 |
| ·体内降解 | 第26页 |
| ·论文构思 | 第26-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UV/H_2O_2降解壳聚糖的研究 | 第33-53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 ·降解方法 | 第34页 |
| ·紫外光及H_2O_2协同降解壳聚糖实验 | 第34-35页 |
| ·正交实验 | 第35页 |
|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 ·低聚壳聚糖的制备 | 第36页 |
| ·低聚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36页 |
| ·反应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 第36-37页 |
| ·壳聚糖降解前后TOC的测定实验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 ·紫外光及H_2O_2协同效应的证实 | 第37-38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 ·壳聚糖降解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9-43页 |
| ·H_2O_2质量分数对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光照射时间对降解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降解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乙酸的质量分数对降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低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 ·羟基自由基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 ·降解机理推测 | 第46-48页 |
| ·壳聚糖降解前后TOC的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异相体系中磷钨酸催化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 | 第53-64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3-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 ·降解方法 | 第54页 |
| ·正交实验 | 第54页 |
|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 ·反应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 第55页 |
| ·H_2O_2在80及90℃下的分解实验 | 第55-56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 ·壳聚糖降解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56-59页 |
| ·温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56-57页 |
| ·H_2O_2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时间对降解的影响 | 第58页 |
| ·磷钨酸用量对降解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正交实验 | 第59-60页 |
| ·羟基自由基测定结果 | 第60-61页 |
| ·壳聚糖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 ·磷钨酸催化H_2O_2降解壳聚糖反应机理初步推测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壳聚糖-磷钨酸抗菌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抑菌性能 | 第64-84页 |
| ·前言 | 第64-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70页 |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6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 ·合成方法 | 第66页 |
| ·配合物结构表征 | 第66-67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66页 |
| ·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表征 | 第66-67页 |
| ·配合物的抑菌实验 | 第67-70页 |
|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 ·供试样品 | 第67页 |
| ·供试微生物菌种 | 第67-68页 |
| ·培养基组成 | 第68-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 ·配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4页 |
| ·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分析 | 第74-76页 |
| ·抑菌圈实验结果 | 第76页 |
| ·计数法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 ·抗菌试样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能 | 第76-77页 |
| ·抗菌试样对黑曲霉菌的抑菌性能 | 第77页 |
| ·抗菌试样对酵母菌的抑菌性能 | 第77-78页 |
| ·抗菌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 | 第78-79页 |
| ·配合物的抗菌机理讨论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84-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