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9页 |
| ·技术关键 | 第9-11页 |
| 第二章 EPR测试技术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EPR技术原理 | 第11-12页 |
| ·EPR技术在研究材料性能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实验条件对EPR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13-14页 |
| ·EPR判据比较 | 第14页 |
| ·EPR测试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EPR试验用钢及性能参数测定 | 第15-25页 |
| ·前言 | 第15页 |
| ·材料制备与性能测定 | 第15-19页 |
| ·合金冶炼 | 第15页 |
| ·锻造 | 第15-16页 |
| ·锻后热处理 | 第16页 |
| ·粗加工 | 第16页 |
| ·性能热处理(调质热处理) | 第16-17页 |
|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性能测试 | 第17-19页 |
| ·步冷热处理 | 第19页 |
| ·试样原始数据与分析 | 第19-24页 |
| ·化学成份分析 | 第19-21页 |
| ·机械性能数据 | 第21页 |
| ·金相试验报告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EPR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 ·实验准备 | 第25-27页 |
| ·工作电极制备 | 第25页 |
| ·电解质溶液配制 | 第25-27页 |
| ·苦味酸 | 第25-26页 |
| ·溶液配制 | 第26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26页 |
| ·废液处理 | 第26-27页 |
| ·自制反应电解池 | 第27页 |
| ·电导率和PH值的测定 | 第27页 |
| ·电导率测定 | 第27页 |
| ·pH测定 | 第27页 |
| ·EPR电化学测试 | 第27-31页 |
| ·测试装置 | 第27-28页 |
| ·EPR阳极极化曲线测试 | 第28-29页 |
| ·测试准备工作 | 第28-29页 |
| ·EPR实验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1页 |
| ·电化学参数的获取 | 第29-30页 |
| ·多元线性回归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EPR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41页 |
| ·终扫电位的影响 | 第31-32页 |
| ·pH值、扫描速度、苦味酸浓度、SDBS浓度的影响 | 第32-38页 |
| ·正交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 | 第33页 |
| ·汽轮机转子钢典型EPR极化曲线 | 第33-34页 |
| ·腐蚀形貌 | 第34-35页 |
| ·各因素对Qr、Qa和Qr/Qa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温度影响实验条件 | 第38页 |
| ·温度对电量判据的影响效应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54页 |
| ·EPR系列试验 | 第41-47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 ·温度对不同试样再活化电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组织形态对再活化电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 ·FATT_(50)与材料成分及其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对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7-52页 |
| ·电化学判据的选择和比较 | 第47页 |
| ·采用再活化电量Qr的全因素回归分析 | 第47-52页 |
| ·建立全因素线性回归方程 | 第47-50页 |
| ·对模型进行各种检验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