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工业区位论的内涵和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一、区位 | 第12页 |
二、工业区位论及其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工业区位论的划分 | 第14-18页 |
一、理论界对工业区位论的划分 | 第14页 |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 | 第14-16页 |
三、工业区位论时代划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古典工业区位论 | 第18-31页 |
第一节 古典工业区位论产生发展的背景 | 第18-20页 |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动人类进入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 第18-19页 |
二、工业化催生了古典农业区位论思想 | 第19页 |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工业大发展和古典工业区位论建立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20-24页 |
一、主要概念 | 第20-22页 |
二、核心内容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运费、市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 第24-26页 |
一、运费与工业区位的关系问题研究 | 第24-25页 |
二、市场与工业区位的关系问题研究 | 第25-26页 |
第四节 企业区位间相互依存关系和市场需求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一、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研究 | 第26-27页 |
二、廖什的一般均衡分析和最大利润区位论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对古典工业区位论的总体评价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现代工业区位论 | 第31-40页 |
第一节 现代工业区位论发展的背景 | 第31-33页 |
一、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31页 |
二、第三次产业革命和城市经济及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 第31-32页 |
三、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行为主义工业区位理论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前苏联的工业配置论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宏观领域的工业区位论研究 | 第37-38页 |
第六节 对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后现代社会工业区位选择 | 第40-57页 |
第一节 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 第40-45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 第40-42页 |
二、科技、信息和知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见突出 | 第42页 |
三、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 第42-43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集成化、国际化趋势 | 第43-44页 |
五、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第44页 |
六、大型企业的跨国区位选择成为普遍现象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信息产业区位选择分析 | 第45-49页 |
一、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一些主要区位因素降为次要因素 | 第45-46页 |
二、一些传统区位因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第46-47页 |
三、一些新区位因素出现 | 第47-49页 |
第三节 科技工业园区区位选择分析 | 第49-52页 |
第四节 跨国企业区位选择战略及案例分析 | 第52-57页 |
一、跨国企业区位选择 | 第52-53页 |
二、企业区位战略 | 第53页 |
三、福特汽车公司在我国的区位战略布局 | 第53-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