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13页 |
| 绪言 | 第13-15页 |
| 第1章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 ·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 | 第15-20页 |
| ·股权的性质 | 第15-16页 |
| ·法人财产权的性质 | 第16-17页 |
| ·上市公司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定位 | 第17页 |
| ·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17-20页 |
| ·代理成本问题 | 第20-21页 |
| ·控股股东的道德危险问题 | 第21-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 ·监控机制的选择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2章 外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的分析与考察 | 第25-31页 |
|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结构模型: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25-28页 |
| ·以英美公司法为代表的单轨制 | 第25-26页 |
| ·以德国立法为典型的双轨制 | 第26-28页 |
|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结构模型的产生原因:经济、文化与政治层面的考察 | 第28-30页 |
| ·从经济领域来说,不同的股权结构将产生不同的代理问题衍生出不同的监控课题 | 第28-29页 |
| ·从文化和政治领域来讲,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是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结构模型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反思 | 第31-39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之法理分析 | 第31-36页 |
| ·体制上的原因和不合理的股权结构 | 第31-32页 |
| ·现代立法思维的缺陷 | 第32-33页 |
| ·公司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 | 第33-35页 |
| ·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 第35-36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选择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健全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构想 | 第39-61页 |
| ·健全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监督机构——监事会的构想 | 第39-56页 |
| ·监事会独立性的设计 | 第39-47页 |
| ·监事会职权的完善 | 第47-51页 |
| ·监事义务的完善 | 第51-53页 |
| ·监事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53-56页 |
| ·健全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辅助监督机构的构想 | 第56-60页 |
| ·股东大会适当监督职能设计 | 第56-57页 |
| ·董事会适当监督职能设计 | 第57-58页 |
| ·完善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思考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