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像的碳纤维混凝土损伤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16-17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电学性能 | 第17-18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热学性能 | 第18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温敏效应 | 第18-19页 |
·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 | 第19-20页 |
·红外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电热的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实验研究 | 第24-41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方法的提出 | 第24页 |
·原料、设备及制作 | 第24-28页 |
·原材料及其用途 | 第24-25页 |
·主要称量及成型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设备及作用 | 第26-27页 |
·试件制备工艺 | 第27页 |
·电极的制作及缺陷的预制 | 第27-28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方法的实施 | 第28-30页 |
·检测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检测原理 | 第29-30页 |
·检测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30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检测的时间相关性 | 第30-33页 |
·不同组分碳纤维混凝土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缺陷几何特征下的红外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5-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的机理分析 | 第41-54页 |
·瞬态热传导基本理论 | 第41-43页 |
·导热方程及单值性条件 | 第41-42页 |
·导热问题求解方法 | 第42-43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的温度场分析模型 | 第43-45页 |
·电热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43页 |
·温度场求解的定解条件 | 第43-45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0页 |
·不同材料组分下的物性参数影响 | 第45-47页 |
·不同外部环境性态的影响 | 第47-50页 |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的损伤影响机理 | 第50-52页 |
·损伤几何形态的热源效应 | 第50-52页 |
·碳纤维混凝土损伤微观特性的影响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红外检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67页 |
·电热耦合瞬态热传导的有限元计算 | 第54-55页 |
·电热红外检测的有限元模拟 | 第55-60页 |
·有限元前处理 | 第55-56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 | 第56-60页 |
·电热红外检测的灵敏性分析 | 第60-65页 |
·对缺陷几何尺寸的灵敏性 | 第60-62页 |
·对材料不同物性参数的灵敏性 | 第62-64页 |
·裂纹处对流设置的影响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碳纤维混凝土缺陷体电热温度场的近似理论解 | 第67-83页 |
·求解温度场的格林函数法 | 第67-68页 |
·缺陷体焦耳热源分析 | 第68-74页 |
·圆形空腔缺陷热源分析 | 第69-71页 |
·椭圆缺陷热源分析 | 第71-72页 |
·裂纹缺陷热源分析 | 第72-73页 |
·其他形状的空腔缺陷 | 第73-74页 |
·电热红外检测的表面温度场近似理论解 | 第74-80页 |
·缺陷体温度场简化模型 | 第74-76页 |
·格林函数求解温度场 | 第76-78页 |
·温度场求解分析 | 第78-80页 |
·理论解与红外实测结果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红外实时监测时电热碳纤维混凝土的损伤研究 | 第83-102页 |
·实时监测时的力、电、热耦合问题 | 第83-89页 |
·力、电、热的耦合机制 | 第83-84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84-89页 |
·耦合问题求解途径 | 第89-92页 |
·全解耦 | 第89-90页 |
·全耦合 | 第90-91页 |
·半解耦 | 第91页 |
·局部耦合 | 第91-92页 |
·简单加载情况下力、电、热的解耦分析 | 第92-100页 |
·基于微结构变化的损伤表征 | 第92-93页 |
·含损伤的应力应变关系及损伤演变规律 | 第93-94页 |
·电参数的演变规律 | 第94-96页 |
·力、电与热单耦合时的温度场全解耦分析 | 第96-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全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