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8页 |
第一节 叙事结构 | 第18-38页 |
一、中西“结构”理论的比较 | 第18-22页 |
二、《聊斋》结构的“史传外型” | 第22-26页 |
三、《聊斋》的情节结构 | 第26-31页 |
四、《聊斋》的角色模式与语义方阵 | 第31-38页 |
第二节 叙事时间 | 第38-54页 |
一、《聊斋》叙事时间的人文化 | 第38-43页 |
二、《聊斋》的时距:概述与场景 | 第43-48页 |
三、《聊斋》的时序:倒叙与预叙 | 第48-54页 |
第三节 叙事视角 | 第54-68页 |
一、西方的视角理论 | 第54-55页 |
二、《聊斋》叙事视角对人称的运用 | 第55-57页 |
三、《聊斋》叙事视角对聚焦的运用 | 第57-65页 |
四、《聊斋》视角的转换流动之美 | 第65-68页 |
第四节 叙述者 | 第68-83页 |
一、西方叙述者理论与类型分析 | 第68-70页 |
二、《聊斋》叙述者形态及其叙述方式 | 第70-76页 |
三、《聊斋》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分离及其对史统小说观的超越 | 第76-79页 |
四、《聊斋》的个性化叙述者——“异史氏曰”分析 | 第79-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后记 | 第91-93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