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库工程论文

吉林省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与开发利用

绪论第1-16页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9-12页
     ·国外研究情况第9-10页
     ·国内研究情况第10-11页
     ·地下水库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第11-12页
   ·文章构思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文章构思第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技术路线第14-15页
   ·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表达形式第15-16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5页
     ·成果表达形式第15-16页
第一章 地下水库基础知识第16-23页
   ·基本概念第16-19页
     ·地下水库概念第16页
     ·地下水库的组成第16-17页
     ·地下水库蓄水形式第17-18页
     ·修建地下水库的条件第18-19页
   ·建立地下水库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9-20页
   ·地下水库功能与优越性第20-22页
     ·地下水库功能第20页
     ·地下水库优越性第20-22页
   ·地下水库研究第22-23页
     ·地下水库的构思第22页
     ·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第22页
     ·地下水库的发展前景第22-23页
第二章 库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23-30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5页
     ·地理位置第23-24页
     ·气候第24页
     ·水文第24-25页
   ·社会经济第25-26页
   ·存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第26-30页
     ·水资源现状调查第26-28页
     ·与水资源有关的环境问题第28-29页
     ·水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第29-30页
第三章 库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30-46页
   ·库区地质条件第30-34页
     ·地形地貌第30-32页
     ·地层岩性第32-34页
     ·地质构造第34页
   ·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第34-46页
     ·地下水循环条件及分布规律第34-37页
     ·地下水类型第37页
     ·地下水富水性分区第37-39页
     ·地下水循环条件第39-41页
     ·地下水动态第41-44页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44-46页
第四章 库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第46-64页
   ·水资源量的基本概念第46-47页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第47-52页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第47-49页
     ·潜水蒸发系数第49页
     ·给水度第49-51页
     ·其它参数第51-52页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及其计算分区第52-54页
     ·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原则第52-53页
     ·地下水资源计算区的划分第53-54页
   ·库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第54-62页
     ·补给量计算第54-57页
     ·排泄量计算第57-58页
     ·储存量的确定第58-59页
     ·均衡计算及其验证第59-61页
     ·地下水开采潜力第61-62页
   ·库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第62-64页
第五章 地下水库模拟与预测第64-86页
   ·地下水模拟软件简介第64页
   ·地下水库结构模拟第64-67页
     ·计算含水层第64-65页
     ·含水层的水力特征第65页
     ·库区的边界条件第65页
     ·地下水库的立体结构模型第65-67页
   ·地下水库数学模拟第67-68页
     ·数学模型第67-68页
     ·计算区剖分第68页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第68-73页
     ·模型识别时段的选取第68-69页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第69页
     ·源汇项的处理第69页
     ·模型识别结果第69-71页
     ·模型的检验第71页
     ·模型检验的结果第71-73页
   ·地下水位的预报第73-86页
     ·水位预报的初始条件和时段的确定第73页
     ·源汇项水量的预测与处理第73-79页
     ·模型预报结果与分析第79-86页
第六章 地下水库开发利用第86-95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第86-88页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86-87页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第87-88页
   ·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技术措施第88-93页
     ·雨洪水资源利用的发展第89页
     ·雨洪水引渗的方法第89-91页
     ·洪水引渗工程设计第91-93页
   ·地下水的开采方案第93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第93-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9页
   ·结论第95-97页
   ·建议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附表1第104-105页
附表2第105-106页
附表3第106-107页
论文摘要第107-109页
ABSTRACT第10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13-115页
 一、发表的论文第113页
 二、参加过的科研项目第113-114页
 三、获得成果荣誉第114-115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协同设计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多智能体架构的企业协同生产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