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第一章 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与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喀斯特的内涵 | 第15-17页 |
·“喀斯特”一词的起源 | 第15-16页 |
·喀斯特内涵的发展 | 第16-17页 |
·喀斯特生态环境研究 | 第17-19页 |
·喀斯特小生境特征研究 | 第17页 |
·小气候特征研究 | 第17-18页 |
·水分研究 | 第18页 |
·土壤研究 | 第18-19页 |
·喀斯特森林种群生态研究 | 第19页 |
·喀斯特森林群落生态研究 | 第19-20页 |
·喀斯特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 | 第20-22页 |
·退化生态系统概念 | 第20页 |
·恢复生态学研究 | 第20-21页 |
·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研究 | 第21-22页 |
·喀斯特植被人工恢复研究 | 第22页 |
·喀斯特森林碳循环研究 | 第22-23页 |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样地设置 | 第25页 |
·群落调查 | 第25-26页 |
·群落结构特征计算方法 | 第26页 |
·土壤样品分析 | 第26-27页 |
·植物样品分析 | 第27页 |
·碳贮量测定 | 第2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喀斯特典型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 | 第28-41页 |
·影响喀斯特典型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因子分析 | 第28-32页 |
·自然因子 | 第28-29页 |
·人为因子 | 第29-32页 |
·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 第32-36页 |
·喀斯特典型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类型 | 第36-38页 |
·植被退化 | 第36-37页 |
·土壤退化 | 第37-38页 |
·喀斯特典型山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 第38-41页 |
·退化过程 | 第38-39页 |
·退化特点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人工植被恢复生态效应 | 第41-51页 |
·不同树种人工林恢复的生态效应 | 第41-47页 |
·不同人工林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 | 第42-43页 |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 | 第43页 |
·人工林不同树种构件养分 | 第43-44页 |
·不同人工林凋落物养分 | 第44-45页 |
·不同人工林土壤特征 | 第45-47页 |
·同一树种不同年龄阶段恢复的生态效应 | 第47-48页 |
·同一树种的数量特征分析 | 第47页 |
·同一树种的构件养分比较 | 第47页 |
·同一树种的凋落物养分比较 | 第47-48页 |
·同一树种的土壤特征分析 | 第48页 |
·喀斯特区树种的筛选 | 第48-49页 |
·树种筛选的原则 | 第48页 |
·试验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不同树种造林幼龄阶段生长 | 第49页 |
·喀斯特人工植被恢复评价 | 第49-51页 |
·评价的原则 | 第49-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页 |
·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恢复 | 第51-71页 |
·退化群落类型及阶段划分 | 第51-54页 |
·退化群落类型划分 | 第51-54页 |
·退化群落阶段划分 | 第54页 |
·不同自然植被恢复阶段评价 | 第54-66页 |
·不同恢复阶段的数量特征 | 第55-57页 |
·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特征 | 第57-60页 |
·常见物种构件养分分析 | 第60-62页 |
·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养分分析 | 第62-63页 |
·不同气候带自然植被恢复比较 | 第63-66页 |
·自然植被恢复机理 | 第66-68页 |
·气候条件 | 第66页 |
·喀斯特生境特点 | 第66-67页 |
·树种特性 | 第67-68页 |
·植物繁殖对策 | 第68页 |
·自然植被恢复评价 | 第68-7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页 |
·评价的原则和指标的筛选 | 第68-69页 |
·评价方法及结果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碳贮量 | 第71-77页 |
·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 第71-76页 |
·不同类型人工林碳贮量 | 第71-72页 |
·不同自然植被恢复阶段的碳贮量 | 第72-74页 |
·不同气候带不同自然植被恢复阶段的碳贮量比较 | 第74页 |
·不同森林类型碳贮量比较 | 第74-76页 |
·植被固碳效益分析 | 第76-77页 |
·计算方法 | 第76页 |
·喀斯特森林固碳效益分析 | 第76-77页 |
第七章 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 第77-85页 |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理论依据 | 第77-78页 |
·主导生态因子原理 | 第77页 |
·生态演替理论 | 第77页 |
·生态位原理 | 第77-78页 |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可能性 | 第78-79页 |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途径 | 第79-80页 |
·封山育林 | 第79-80页 |
·人工造林 | 第80页 |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 第80页 |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 第80-82页 |
·人工恢复配套技术 | 第80-81页 |
·自然恢复配套技术 | 第81-82页 |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模式 | 第82-84页 |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步骤 | 第84-8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附录:本研究野外调查植物名录 | 第9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