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象外”辨证
引言 | 第1-8页 |
第一节 “象外”与言意 | 第8-21页 |
一.“象外”与“忘象”的异同 | 第8-12页 |
二.佛教“象外”与“言意之辨” | 第12-15页 |
三.文学“象外”与“言意之辨” | 第15-21页 |
(一) “象外”指向形而上的言外之意 | 第18-19页 |
(二) “象外”指向形而下的言外之意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象外”与心物 | 第21-33页 |
一.两种心物关系 | 第21-25页 |
(一) 心与物交 | 第21-23页 |
(二) 心与物绝 | 第23-25页 |
二.玄佛心物观之比较 | 第25-28页 |
(一) 玄学心物观 | 第25-26页 |
(二) 佛学心物观 | 第26-28页 |
三.“象外”语义在虚静的心物关系中衍变 | 第28-33页 |
第三节 “象外”与形神 | 第33-46页 |
一.“象外”与六朝绘画形神理论 | 第33-39页 |
(一) 佛教形神关系简介 | 第34-36页 |
(二) 顾恺之:“迁想妙得”与“玄赏不待喻” | 第36页 |
(三) 宗炳:“心与物绝”与“畅神而已” | 第36-38页 |
(四) 谢赫:“穷理尽性”与“取之象外” | 第38-39页 |
二.“象外”与唐宋形神理论的发展 | 第39-46页 |
(一) 唐代书画艺术中主体之神的凸显 | 第40-43页 |
(二) “外师造化”与“得之于象外” | 第43-46页 |
第四节 “象外”与诗境 | 第46-70页 |
一.诗“境”辨析 | 第46-52页 |
(一) 析“意” | 第47页 |
(二) 原“境” | 第47-48页 |
(三) 佛“境”与诗“境” | 第48-51页 |
(四) “意境”含义 | 第51-52页 |
二.境生于象外 | 第52-60页 |
(一) “三思”与“取境” | 第52-54页 |
(二) “象外”与“境”关联的原因 | 第54-57页 |
(三) “境”与“象外”关系解读 | 第57-60页 |
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第60-70页 |
(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佛学背景 | 第61-62页 |
(二) 《二十四诗品》的体貌特征 | 第62-65页 |
(三) “三观”与《诗品》的生成 | 第65-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