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动态油藏描述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6-23页 |
·国外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国内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油藏描述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主要工作成果和创新点 | 第26-28页 |
·主要工作成果 | 第26-27页 |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2章 工区概况 | 第28-34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8-29页 |
·构造位置 | 第28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8-29页 |
·地层特征 | 第29-30页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30-32页 |
·油藏构造特征 | 第30页 |
·储层及岩矿特征 | 第30-31页 |
·油藏类型 | 第31页 |
·油藏温度和压力 | 第31页 |
·流体性质 | 第31-32页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32-33页 |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3章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 | 第34-47页 |
·单层划分依据和原则 | 第34-35页 |
·单层划分对比步骤 | 第35-41页 |
·标志层识别 | 第36-37页 |
·参照层选择 | 第37-38页 |
·砂体细分对比 | 第38-40页 |
·砂体空间接触关系处理方式 | 第40-41页 |
·对比成果 | 第41-47页 |
第4章 储层精细沉积微相特征 | 第47-63页 |
·研究沉积微相的思路与方法 | 第47-48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48页 |
·取芯井沉积微相研究 | 第48-53页 |
·岩相类型 | 第48-50页 |
·沉积微相类型 | 第50-53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53-54页 |
·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 第54-61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54-56页 |
·联井相分析 | 第56页 |
·微相的剖面演化特征 | 第56-59页 |
·沉积微相的平面演化特征 | 第59-61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61-63页 |
第5章 储层及成岩相特征 | 第63-81页 |
·岩石学及储层特征 | 第63-69页 |
·碎屑成分与结构特征 | 第63-64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64-65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5-66页 |
·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 | 第66-69页 |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 第69-81页 |
·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阶段 | 第69-73页 |
·储层成岩相研究 | 第73-81页 |
第6章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 | 第81-97页 |
·储层建模基本原理 | 第81-84页 |
·储层地质模型的类型 | 第81页 |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 第81-84页 |
·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 第84-88页 |
·研究区三维储层建模 | 第88-97页 |
·构造建模 | 第89页 |
·沉积微相建模 | 第89-90页 |
·多级相控属性模型 | 第90-97页 |
第7章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97-113页 |
·流动单元判别解释模型 | 第97-103页 |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100-102页 |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102-103页 |
·流动单元的特征及成因 | 第103-107页 |
·研究区流动单元特征 | 第103-105页 |
·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流动单元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106-107页 |
·流动单元的分布规律 | 第107-111页 |
·流动单元剖面分布规律 | 第108-111页 |
·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 | 第111页 |
·流动单元模型 | 第111-113页 |
第8章 储层大孔道动态模型 | 第113-120页 |
·储层大孔道研究方法 | 第113页 |
·大孔道定量描述 | 第113-120页 |
·大孔道静动态指标选取 | 第113-114页 |
·大孔道定量计算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114-115页 |
·大孔道综合指数定量计算 | 第115-117页 |
·储层大孔道三维建模 | 第117-120页 |
第9章 水淹规律及挖潜调整 | 第120-136页 |
·储层含水率研究 | 第120-124页 |
·静态含水率计算 | 第120-121页 |
·储层动态含水率分析 | 第121-124页 |
·研究区水驱规律 | 第124-126页 |
·下步针对性挖潜对策研究 | 第126-136页 |
第10章 结论及认识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
个人简历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