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倾销和反倾销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9-25页 |
一、倾销的起源、概念、分类和构成 | 第9-16页 |
(一) 倾销的起源和概念 | 第9-11页 |
(二) 倾销的分类 | 第11-12页 |
(三) 倾销的构成 | 第12-16页 |
二、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23页 |
(一) 反倾销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依据、宗旨 | 第16-17页 |
(二) 反倾销国内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21页 |
(三) 反倾销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23页 |
三、反倾销的补救措施 | 第23-25页 |
(一) 临时反倾销税 | 第23-24页 |
(二) 固定反倾销税 | 第24页 |
(三) 出口价格承诺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态势、特点和成因 | 第25-36页 |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态势和特点 | 第25-26页 |
(一) 倾销指控的次数多、频率快、货值高 | 第25页 |
(二) 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 第25-26页 |
(三) 中国商品被认定的倾销幅度和被征收的反倾销税明显偏高 | 第26页 |
(四) 反倾销针对的我国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遭受反倾销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 第26页 |
(五) 手段从单纯的价格保护、技术壁垒发展到以“市场经济人道主义”为名的全新措施 | 第26页 |
(六) 我国由于遭受反倾销损失严重 | 第26页 |
二、我国对外实施反倾销的情况 | 第26-29页 |
(一) 我国对外反倾销的特点 | 第27页 |
(二) 反倾销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三、我国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第29-36页 |
(一) 世界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第29-30页 |
(二) 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 | 第30-33页 |
(三) 我国企业的出口策略 | 第33页 |
(四) 对出口贸易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管理 | 第33-34页 |
(五) 我国企业与进口商合作不够 | 第34页 |
(六) 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反倾销应对机制 | 第34页 |
(七) 我国企业应诉不利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对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的建议 | 第36-50页 |
一、加强我国的反倾销立法保护 | 第36-40页 |
(一) 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36-37页 |
(二) 现行反倾销立法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三) 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建议 | 第38-40页 |
二、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 第40-42页 |
(一) 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应实现经营战略转移 | 第40-41页 |
(二) 转变经营观念,反对低价竞争 | 第41-42页 |
三、建立健全出口预警机制 | 第42页 |
四、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 第42-44页 |
(一) 实施“谁应诉,谁受益”,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应诉 | 第42-43页 |
(二) 增强反倾销意识,一致对外,做好应诉工作 | 第43-44页 |
(三) 改进应诉方式 | 第44页 |
五、加强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 第44-45页 |
六、争取早日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45-50页 |
(一) 加强对外宣传,通过政府间谈判施加影响 | 第45-46页 |
(二) 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各项改革 | 第46-48页 |
(三) 充分利用我国入世议定书中的优惠“条款”,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