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理论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银行私有化改革:理论与国际经验

0 导论第1-27页
 0.1 背景第15-16页
 0.2 文献综述第16-19页
 0.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3页
 0.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3-25页
 0.5 本文的结构交排第25-27页
1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内涵第27-49页
 1.1 银行私有化的含义第27-30页
  1.1.1 产权的含义第27-28页
  1.1.2 产权的界定第28-29页
  1.1.3 银行私有化的含义第29-30页
 1.2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理由第30-43页
  1.2.1 公有制与私有制:激励机制的来源第30-35页
  1.2.2 银行产权制度的选择标准第35-43页
   0.5.1 图1-1 不同物品和服务的排他性和消费特征第37-39页
   0.5.2 图1-2 买卖风险交易:银行业第39-43页
 1.3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内涵第43-49页
  1.3.1 银行私有产权的排他性第44-45页
  1.3.2 银行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第45-47页
  1.3.3 银行私有产权的可转让性第47-49页
2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制度基础:理论分析第49-75页
 2.1 产权的价值来自于交易第49-55页
  2.1.1 一个价格管制的例子第50-52页
   图2-1 价格管制下的石油交易第52页
  2.1.2 产权的价值如何来自于交易第52-55页
 2.2 保护产权所需要的制度安排第55-62页
  2.2.1 保护契约自由的制度第55-58页
  2.2.2 履约保证制度第58-60页
  2.2.3 降低外部性第60-62页
 2.3 保护产权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第62-69页
  2.3.1 制度第62-64页
  2.3.2 制度供给的来源第64-69页
 2.4 政府在银行私有化改革中的角色第69-75页
  2.4.1 放弃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第69-72页
  2.4.2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为规则第72页
  2.4.3 控制产权行使的外部性第72-75页
3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框架第75-95页
 3.1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演进-制度观点第75-81页
  表3-1 对两种不同转型观点的简单描述第77-81页
 3.2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基本框架第81-94页
  3.2.1 改革激励机制第85-91页
  3.2.2 降低委托代理问题第91-92页
  3.2.3 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第92-94页
 3.3 本章小节第94-95页
4 银行业私有化改革的具体措施第95-141页
 4.1 文献综述第95-97页
 4.2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式第97-108页
  4.2.1 私有化的目标第97-99页
  4.2.2 私有化的不同方式第99-108页
 4.3 增量改革:竞争的作用第108-117页
  4.3.1 竞争的作用及可竞争的概念第108-109页
  4.3.2 竞争并不必然导致效率的提高第109-111页
  4.3.3 不适度的竞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第111-117页
 4.4 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第117-141页
  4.4.1 政府的官方监管在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方面的作用第117-124页
  4.4.2 市场纪律的作用第124-141页
   一、关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讨论第135页
   二、德隆集团第135-136页
   三、德隆的融资规模及渠道第136-137页
    资料一:德隆集团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简明)第136页
    资料二:德隆集团上市公司法人股近期质押情况第136-137页
    资料三:德隆系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第137页
   四、德隆进入商业银行第137-141页
    1、2002年迂回渗透昆明市商业银行第137-138页
    2、2002年9月参股株州商业银行第138-139页
    3、2003年3月参股南昌城市商业银行第139-141页
5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实证分析第141-195页
 5.1 转型经济中银行绩效的决定因素第141-151页
  5.1.1 研究的目标第141-142页
  5.1.2 研究的方法第142-144页
  5.1.3 数据及衡量第144-148页
  5.1.4 回归结论第148-150页
  5.1.5 小结第150-151页
 5.2 竞争与所有权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第151-158页
  5.2.1 已有研究第151-153页
  5.2.2 数据第153-156页
  5.2.3 回归结论第156-158页
  5.2.4 小结第158页
 5.3 行业管制与官方监管:那一个更重要?第158-190页
  5.3.1 银行业的发展与稳定与行业管制和官方监管的相关性第158-182页
  5.3.2 市场纪律在制约银行承担过度风险方面的有效性第182-190页
 5.4 本章小结第190-195页
6 银行私有化改革的路径选择第195-249页
 6.1 银行改革不同方式的影响第195-201页
  6.1.1 怎样衡量改革的成果第195-199页
  6.1.2 银行改革的一般模式及教训第199-201页
 6.2 外国银行进入:增量改革的有效路径第201-216页
  6.2.1 外国银行进入的动机第203-206页
  6.2.2 银行海外扩张的竞争力来源第206-209页
  6.2.3 外国银行在本国市场的经营活动第209-214页
  6.2.4 进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影响外国银行的经营活动第214-216页
 6.3 本章小节第216-219页
 第六章 附录:实证检验:外国银行进入的影响第219-249页
  附录1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第219-229页
   附录.1.1 四国银行业概览第221-222页
   附录.1.2 小企业借贷情况第222-223页
   附录.1.3 实证方法第223-225页
   附录.1.4 实证检验结果第225-227页
   附录.1.5 不同国家小企业贷款不同的原因第227-229页
   附录.1.6 结论第229页
  附录2 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第229-235页
   附录2.1 数据第229-233页
   附录2.2 实证检验第233-235页
   附录2.3 结论第235页
  附录3 外国银行进入对菲律宾国内银行业的影响第235-247页
   附录3.1 概况第235-237页
   附录3.2 相关研究第237-239页
   附录3.3 变量定义及假设第239-242页
    表7-3-1 变量定义第241-242页
   附录3.4 菲律宾银行业的数据第242-244页
   附录3.5 对外国银行进入的分析第244-247页
   附录3.6 结论第247页
  本章小结第247-249页
7 总结第249-251页
附表第251-288页
参考文献第288-294页

论文共2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音速压气机及低速风机叶型反设计优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白细胞介素18受体和Fas配体在肾移植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