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法律责任研究

引言第1-11页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第11-15页
 一、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11-13页
  (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第11-12页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含义第12-13页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3-15页
  (一)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第13-14页
  (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第14-15页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第15-21页
 一、法律责任第15-18页
  (一) 有关“法律责任”概念的各种学说第15-16页
  (二) 对“法律责任”相关学说的评析第16-18页
 二、环境法律责任第18-21页
  (一) 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第18-20页
  (二) 环境法律责任的特征第20-21页
第三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的立法现状第21-26页
 一、责任主体第21-24页
  (一) 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22-23页
  (二) 拟议行动的提议者第23页
  (三)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者或承担者第23-24页
 二、责任形式第24-25页
 三、责任承担方式第25-26页
  (一) 行政处分第25页
  (二) 罚款第25-26页
  (三) 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第26页
  (四) 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第26页
第四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第26-38页
 一、某些法律责任的规定比较抽象、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第27-28页
  (一) 刑事责任第27-28页
  (二) 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第28页
  (三) 审批机构的组建及其法律责任第28页
 二、法律责任畸轻第28-29页
  (一) 行政责任代替刑事处罚第28-29页
  (二) 罚款数额偏低,缺乏威慑力第29页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与监督不力第29-30页
  (一) 环境影响评价执法难第29-30页
  (二)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体系有待完善第30页
 四、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第30-32页
  (一) 各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环境行政部门所起作用比较第30-31页
  (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制度的最大弊端第31-32页
  (三)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的评审方式存在不足第32页
  (四)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制度不合理第32页
 五、环评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第32-34页
  (一)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第32-33页
  (二) 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第33页
  (三) 环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自身的职业意识第33-34页
 六、跟踪评价、后评价的法律责任有待完善第34页
  (一) 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第34页
  (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后评价第34页
 七、规划环评的法律责任有待完善第34-35页
  (一) 规划环评审查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第35页
  (二) 违反规划环评法律责任的追究渠道单一第35页
 八、公众参与制度有待完善第35-37页
  (一) 公众参与的规定不够具体第36页
  (二) 没有规定公众参与的法律责任第36-37页
 九、民事法律责任的缺失第37页
 十、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司法救济上的缺陷第37-38页
  (一) 我国尚没有形成公益诉讼的基本机制第37-38页
  (二) 环境保护团体发展不够第38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第38-50页
 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体系第38-43页
  (一) 明确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主体的法律责任第38-39页
  (二)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主体之间的制约机制第39-42页
  (三)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第42-43页
 二、建立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第43-47页
  (一) 增加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加强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第43-45页
  (二) 建立环境民事损害填补的保障制度第45-47页
 三、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保障机制第47-50页
  (一)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第47页
  (二) 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第47-48页
  (三) 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第48-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后记第55-56页
论文独创性声明第56页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_A钾离子通道与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解性质及其在介孔二氧化钛表面固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