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57页 |
| 一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脾胃学说之论述 | 第11-37页 |
| 1 先秦、两汉时期 | 第11-21页 |
|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 第15-21页 |
| 2 隋唐宋时期 | 第21-25页 |
| ·《诸病源候论》首次从病源学角度对脾胃专门论述 | 第21页 |
| ·孙思邈重视饮食疗法,记载脾胃病证方剂120多首 | 第21-22页 |
| ·《小儿药证直诀》创制出调治脾胃的系列方剂 | 第22-25页 |
| 3 金元时期 | 第25-31页 |
| ·张子和善用攻下,发展仲景降胃之治 | 第25页 |
| ·李东垣独树一帜,系统建立脾胃学说 | 第25-30页 |
| ·朱丹溪临证用药突出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 第30-31页 |
| 4 明清时期 | 第31-37页 |
| ·薛立斋“脾统血”论 | 第31页 |
| ·龚廷贤临证以调理气血、顾护脾胃为特征 | 第31-32页 |
| ·陈实功“诸疮全赖脾土”论 | 第32页 |
| ·李中梓倡“脾为后天之本论” | 第32-33页 |
| ·叶天士重养胃阴论 | 第33-34页 |
| ·吴澄重养脾阴论 | 第34-37页 |
| 二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 第37-46页 |
| 1 古代医家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水肿的概述 | 第37页 |
| 2 健脾补肾治疗慢性肾脏病 | 第37-39页 |
| 3 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从脾论治 | 第39-40页 |
| 4 调理脾胃法对改善慢性肾脏病突出症状的作用 | 第40-41页 |
| 5 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 第41-46页 |
| 三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第46-55页 |
| 1 蛋白尿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第46-51页 |
|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 | 第46-50页 |
| ·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 第50页 |
| ·蛋白质大量溢出 | 第50-51页 |
| ·组织大量破坏 | 第51页 |
| ·尿路及肾排泌增加 | 第51页 |
| 2 蛋白尿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第51-55页 |
| ·饮食治疗 | 第51页 |
| ·药物治疗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7-6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57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57-60页 |
| 四 研究结果 | 第60-64页 |
| 五 讨论及经验总结 | 第64-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三部分 验案分析 | 第69-90页 |
| 病案1 肾病综合征 脾虚水停,兼有血瘀证 | 第69-70页 |
| 病案2 膜性肾病Ⅰ期 肝郁脾虚,瘀血内阻证 | 第70-71页 |
| 病案3 IgM肾病 脾气亏虚,中焦湿热证 | 第71-73页 |
| 病案4 IgA肾病 脾虚郁热证 | 第73-74页 |
| 病案5 膜性肾病Ⅲ-Ⅳ期 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 | 第74-75页 |
| 病案6 肾病综合征 脾虚湿热证 | 第75-76页 |
| 病案7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 第76-78页 |
| 病案8 肾病综合征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证 | 第78-80页 |
| 病案9 膜性肾病Ⅰ期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 第80-81页 |
| 病案10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气虚湿阻,热毒内蕴证 | 第81-83页 |
| 病案11 不典型膜性肾病 脾气虚弱证 | 第83-84页 |
| 病案12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虚兼有阴火 | 第84-85页 |
| 病案1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气亏虚,风湿蕴阻证 | 第85-86页 |
| 病案14 肾病综合征 脾胃不和证 | 第86-88页 |
| 病案15 微小病变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