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 | 第1-2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关于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4 本文工作概述 | 第18-20页 |
2 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特性及分析方法 | 第20-28页 |
2.1 半刚性连接的类型及分类 | 第20-22页 |
2.2 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节点在工程应用中的优点 | 第22-23页 |
2.3 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的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单向静力荷载作用下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节点性能的研究 | 第28-59页 |
3.1 连接的弯矩-转角分析模型 | 第28-30页 |
3.1.1 多项式模型 | 第28页 |
3.1.2 指数函数模型 | 第28-29页 |
3.1.3 B样条模型 | 第29页 |
3.1.4 幂函数模型 | 第29-30页 |
3.2 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的初始刚度 | 第30-32页 |
3.2.1 δ_(ep)的计算 | 第31页 |
3.2.2 δ_(bo)的计算 | 第31页 |
3.2.3 δ_(fc)、δ_(wc1)、δ_(wc2)的计算、 | 第31-32页 |
3.3 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的极限抗弯承载能力 | 第32-37页 |
3.3.1 端板受弯承载能力的计算 | 第32-34页 |
3.3.2 柱翼缘受弯承载能力的计算 | 第34-35页 |
3.3.3 柱腹板抗剪切承载能力的计算 | 第35-36页 |
3.3.4 柱腹板屈曲承载能力的计算 | 第36页 |
3.3.5 高强螺栓承载能力的计算 | 第36-37页 |
3.4 单向静力荷载下螺栓端板节点承载能力的计算和分析 | 第37-57页 |
3.4.1 ANSYS的非线性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3.4.3 数值模拟的实现 | 第40-41页 |
3.4.4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41-57页 |
3.4.4.1 试件的M-θ曲线的分析 | 第41-44页 |
3.4.4.2 端板和柱翼缘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44-47页 |
3.4.4.3 螺栓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47-48页 |
3.4.4.4 螺栓的应力与应变发展趋势分析 | 第48-54页 |
3.4.4.5 柱冀缘和端板的变形分析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循环荷载作用下高强度螺栓端板节点性能的研究 | 第59-82页 |
4.1 抗震钢结构的特点及设计思想 | 第59-62页 |
4.1.1 钢材的Bauschinger效应 | 第59页 |
4.1.2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的屈服机制及设计思想 | 第59-61页 |
4.1.3 半刚性连接的滞回关系模型 | 第61-62页 |
4.2 模型的分析参数 | 第62-64页 |
4.2.1 试件的拉剪比 | 第62-63页 |
4.2.2 构件的长细比 | 第63-64页 |
4.2.3 截面的腹板高厚比与翼缘宽厚比 | 第64页 |
4.3 循环荷载下螺栓端板节点承载能力计算和分析 | 第64-80页 |
4.3.1 试件的设计 | 第64页 |
4.3.2 荷载的施加方案 | 第64-68页 |
4.3.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68-80页 |
4.3.3.1 试件的滞回曲线图分析 | 第68-73页 |
4.3.3.2 不同形式的节点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和延性分析 | 第73-77页 |
4.3.3.3 节点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77页 |
4.3.3.4 节点的梁端位移-端板滑移关系分析 | 第77-78页 |
4.3.3.5 试件相关控制参数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声明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1: 单向静力荷载作用下高强度螺栓端板节点承载力算例 | 第92-99页 |
附录2: 循环荷载作用下高强度螺栓端板节点承载力算例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