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一 科学发展观 | 第7-10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 第7-8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8-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9-10页 |
(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第10页 |
二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 第10-15页 |
(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艰巨性,客观上要求科学发展观起指导作用 | 第10-12页 |
(二)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使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成为必然 | 第12页 |
(三)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12-13页 |
(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综合配套性要求以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指导 | 第13-14页 |
(五)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技工荒”、“民工荒”的严峻现实更让我们感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 | 第14-15页 |
三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 | 第15-17页 |
(一)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 第15页 |
(二)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实现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向现代一元社会结构的转变 | 第15-16页 |
(三)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有效实现环保,改善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16页 |
(四)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第16-17页 |
(五)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 第17页 |
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 | 第17-21页 |
(一)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借鉴 | 第17-19页 |
(二) 经济的有力发展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 第19页 |
(三) 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现实依据 | 第19-20页 |
(四)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 | 第20-21页 |
五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第21-42页 |
(一) 加快制度改革和建设,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转移提供制度基础 | 第21-26页 |
(二)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方向 | 第26-30页 |
(三)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乡方向 | 第30-33页 |
(四)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层次 | 第33-36页 |
(五)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 | 第36-38页 |
(六)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国内和国际转移 | 第38-39页 |
(七) 统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导向和行政引导 | 第39-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