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论文架构 | 第1-23页 |
前言 | 第13页 |
第一节 街道的历史沿革和时空特征 | 第13-16页 |
·街道和广场历史演变的决定因素 | 第13页 |
·街道和广场历史演变的过程 | 第13-16页 |
·前工业社会 | 第13-15页 |
·后工业社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现代城市街道设计的特征 | 第16-17页 |
·多样性 | 第16页 |
·不定性 | 第16页 |
·多因性 | 第16页 |
·动态性 | 第16-17页 |
·整体性 | 第17页 |
·以人为本 | 第17页 |
第三节 现代街道的设计模式的变迁 | 第17-19页 |
·视觉有序 | 第17-18页 |
·过程设计 | 第18页 |
·整体生态设计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现代街道的生态化设计的必然性 | 第19-23页 |
·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演进--模式变迁的生态伦理基础 | 第19-21页 |
·生态技术的发展完善--模式变迁的技术支持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街道问题的形成及其探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褪色的街道及其原因浅析 | 第24-25页 |
·城市街道的褪色--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街道 | 第24页 |
·城市街道的褪色的原因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前人关于商业街的研究 | 第25-27页 |
·前人的商业街研究成果 | 第25页 |
·商业街建筑研究 | 第25-26页 |
·商业街空间研究 | 第26页 |
·商业街交通研究 | 第26-27页 |
·商业街经济效益研究 | 第27页 |
·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其它学科领域的商业街研究 | 第27页 |
第三节 设计中几个概念的探讨与启示 | 第27-29页 |
·距离 | 第27-28页 |
·道路曲折度 | 第28页 |
·面积与人流密度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步行商业街设计目标理念的建构 | 第29-32页 |
·延时 | 第30页 |
·舒适 | 第30-31页 |
·服务及设施 | 第31页 |
·适时 | 第31-32页 |
第五节 几种步行商业街形式的建议 | 第32-34页 |
·拱廊商业街 | 第32页 |
·多层商业街 | 第32-33页 |
·特殊中心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整体生态理论的启示和商业街目标体系的建构 | 第34-50页 |
第一节 生态相关学科的发展 | 第34-36页 |
·生态建筑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34-36页 |
·生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第36页 |
第二节 生态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街道设计的启示 | 第36-45页 |
·整体系统的看待问题 | 第36-39页 |
·城市社会结构 | 第37-38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38-39页 |
·理性综合的评价和评价的方法 | 第39-43页 |
·评价和评价方法学 | 第39-43页 |
1 ) 建筑师为主体的评价 | 第39-40页 |
2 ) 评价的分类 | 第40-42页 |
3 ) 环境评价方法学 | 第42-43页 |
·街道生态化设计的思辨 | 第43-45页 |
·技术生态与过程生态 | 第43页 |
·整体生态与局部生态 | 第43-44页 |
·绿化景观与生态设计 | 第44页 |
·生态的评价体系 | 第44页 |
·理论建构与实际操作的脱节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商业街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量化的方法 | 第45-50页 |
·商业街道系统的构成 | 第45-46页 |
·商业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50页 |
·街道指标属性的量化和量化的方法 | 第46-49页 |
·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关于街道设计的调查与评价的论证 | 第50-66页 |
·关于调查的理论准备工作 | 第50-52页 |
·社会空间背景 | 第50-52页 |
·对城市商业中心的理解 | 第50-51页 |
1 ) 城市居民分布 | 第50页 |
2 ) 城市交通因素 | 第50页 |
3 ) 商业中心区的迁移 | 第50-51页 |
4 ) 城市商业中心的确定 | 第51页 |
·合肥城市概况 | 第51-52页 |
·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和淮河路步行街的前景 | 第52页 |
·调查的内容 | 第52-53页 |
·调查需要了解的问题 | 第52-53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53页 |
·调查的内容 | 第53页 |
·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比较 | 第53页 |
·调查及其结果的分析 | 第53-58页 |
·问卷访谈的结果统计 | 第53-58页 |
·调查的结果分析和建议 | 第58-60页 |
·管理和建设的定位问题 | 第58-59页 |
·规划与建筑 | 第59页 |
·公共秩序 | 第59页 |
·交通秩序 | 第59-60页 |
·绿化与植被 | 第60页 |
·公用设施 | 第60页 |
·一些照片和说明 | 第60-64页 |
·淮河路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芜湖中山路步行街的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语--街道生态化设计的展望 | 第66-67页 |
·全文概述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1: 引文出处 | 第67-69页 |
附录2: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3: 主要创作实践 | 第7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