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可见性的留园空间构形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17页
   ·研究缘起第9页
   ·历史上及近现代对于留园分析与评价方法与结果之述评第9-15页
     ·明清时期第10页
     ·民国及解放以后第10-15页
     ·小结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研究思路第16-17页
2 可见性分析概述第17-23页
   ·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第17-18页
   ·可见性分析的生态知觉理论基础第18-19页
   ·“所见”和“可见”第19-21页
   ·可见性分析的层次划分和界定第21页
     ·尺度层次第21页
     ·维度层次第21页
   ·视区分析简述第21-23页
3 空间构形及其分析第23-29页
   ·构形及其基本含义第23页
   ·构形的定性分析—关系图解(justified graph)第23-24页
   ·构形的定量分析—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第24-26页
   ·小结第26-29页
4 可见性与构形的关系第29-35页
   ·理论支撑第29页
   ·可见性作为空间分割的理论基础第29-32页
   ·相互关联性第32-35页
5 基于可见性的留园空间构形分析第35-91页
   ·留园概述第35-37页
     ·历史沿革第35-36页
     ·空间布局第36页
     ·修复前后的差异对比第36-37页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37-39页
     ·研究对象第37-38页
     ·研究范围第38-39页
   ·技术路线第39-41页
     ·整体空间层面第40页
     ·局部空间层面第40-41页
     ·空间的分割方式第41页
   ·留园整体空间层面的定性分析与评价第41-45页
   ·留园整体空间层面的定量分析评价第45-61页
     ·模型1的连接值及其分析评价第45-46页
     ·模型1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46-47页
     ·模型1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47-48页
     ·模型1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48-49页
     ·模型1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49-50页
     ·模型2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0-51页
     ·模型2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1-52页
     ·模型2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2页
     ·模型2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2-54页
     ·模型2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4页
     ·模型3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4-55页
     ·模型3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5-56页
     ·模型3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6-57页
     ·模型3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7页
     ·模型3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7-58页
     ·模型4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8-59页
     ·模型4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9页
     ·模型4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9页
     ·模型4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59-60页
     ·模型4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0页
     ·小结第60-61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性分析评价1—南侧入口空间序列第61-64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量分析评价1—南侧入口空间序列第64-70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1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4-65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1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5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1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5-66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1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6-67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1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7-68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2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8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2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8-69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2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9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2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69-70页
     ·南侧入口空间序列模型2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0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性分析评价2—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第70-73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量分析评价2—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第73-79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1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4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1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4-75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1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5-76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1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6-77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1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7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2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7-78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2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8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2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8-79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2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9页
     ·主水面东侧空间序列模型2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79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性分析评价3—“五峰仙馆”一带第79-83页
   ·留园局部空间层面的定量分析评价3—“五峰仙馆”一带第83-89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1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3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1的控制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3-84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1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4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1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4-85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1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5-86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2的连接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6-87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2的控制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7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2的深度值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7-88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2的整合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8-89页
     ·“五峰仙馆”一带模型2的可理解度及其分析和评价第89页
   ·小结第89-91页
6 结语第91-93页
附录:留园整体和局部空间句法变量计算数值第93-97页
图表目录第9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1页
个人简介第111-113页
导师简介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营市绿地系统评价
下一篇:北京郊野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