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我国信用评级业收费模式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0-19页
   ·研究问题与目标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标第11页
   ·文献综述第11-17页
     ·国内外信用评级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发展研究第14-15页
     ·危机后国际信用评级的改革趋势研究第15-16页
     ·我国信用评级改革趋势研究第16-17页
     ·文献评述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7页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7-18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18-19页
     ·创新点第18页
     ·研究重点第18-19页
2 基础理论研究第19-25页
   ·信息与信息不对称第19-22页
     ·逆向选择第19-20页
     ·道德风险第20-21页
     ·“委托——代理”模型第21页
     ·信息专业化悖论第21-22页
   ·非理性金融行为第22-23页
     ·信息寻租第22页
     ·羊群效应第22-23页
   ·非理性金融行为的约束与限制第23-24页
     ·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第23-24页
     ·外部硬性约束第24页
   ·“谁受益谁付费”理论第24-25页
3 信用评级不同收费模式对比分析第25-33页
   ·免费评级第25-27页
     ·现实依据第26页
     ·模式缺陷第26-27页
   ·向受评对象收费第27-29页
     ·优越性第27-28页
     ·不足之处第28-29页
   ·向投资者收费第29-33页
     ·优越性第30-31页
     ·不足之处第31-33页
4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第33-38页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现状分析第33-35页
     ·收费背景分析第33页
     ·主要收费模式第33-35页
     ·收费标准的确定第35页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存在问题第35-38页
     ·收费结构的缺陷导致越来越多的不良交易行为第35-36页
     ·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之间互动过于密切第36页
     ·评级收费标准不统一第36-37页
     ·对评级收费模式的监管不到位第37-38页
5 案例分析第38-40页
   ·中债资信的成立背景第38-39页
   ·中债资信向投资者收费的效果分析第39-40页
6 结论及对策建议第40-46页
   ·结论第40页
   ·对策建议第40-46页
     ·构建我国评级收费模式的原则第40-42页
     ·建议现阶段采取一种分层收费模式第42-43页
     ·完善我国评级收费监督机制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作者简历第48-5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
下一篇:中央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