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3页
 1 引言第15-16页
 2 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第16-41页
   ·内米粒子的概念和特性第17页
   ·聚合物纳米粒子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第17-37页
     ·用于制备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材料第19-26页
       ·天然高分子材料第19-20页
       ·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第20-26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26-36页
       ·单体聚合法第26-27页
       ·疏水性聚合物分散法第27-29页
       ·亲水性聚合物分散法第29-30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第30-33页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法第33-35页
       ·树型高分子形成的纳米粒子第35-36页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第36-37页
   ·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其他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第37-41页
     ·基因治疗第37-39页
     ·免疫分析第39-40页
     ·生物分子吸附分离第40页
     ·介入诊断和治疗第40-41页
 3 结论及展望第41页
 参考文献第41-53页
第二章 新型聚三亚甲基碳酸酯-聚乙二醇-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纳米粒子的合成和释药行为研究第53-68页
 1 引言第53-54页
 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试剂和仪器第54-55页
   ·三亚甲基碳酸酯(TMC)的合成第55页
   ·聚合管的硅烷化处理第55页
   ·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第55页
   ·TMC与PEG共聚合一般过程第55-56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56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6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56页
   ·胶束尺寸及其分布的测定第56页
   ·纳米粒子载药量的测定第56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研究第56-5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57-62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第62-64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行为第64-65页
 4 结论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三章 新型聚(2,2-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聚乙二醇-聚(2,2-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纳米粒子的合成和释药行为研究第68-81页
 1 引言第68-69页
 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试剂和仪器第69-70页
   ·2,2-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DTC)的合成第70页
   ·2,2-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第70页
   ·DTC与PEG共聚的一般过程第70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70-71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第71页
   ·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第71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71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71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研究第7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71-78页
   ·PDTC-PEG-PDTC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1-75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征第75-77页
   ·5-氟尿嘧啶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第77-78页
 4 结论第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四章 聚乳酸-聚乙二醇单甲醚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体外释药研究第81-94页
 1 引言第81-82页
 2 实验部分第82-84页
   ·试剂和仪器第82页
   ·D,L-丙交酯(D,L-LA)的合成第82-83页
   ·D,L-丙交酯(D,L-LA)的开环聚合第83页
   ·D,L-LA与mPEG共聚的一般过程第83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83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第83页
   ·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第83-84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84页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第84页
   ·MTX的体外释放研究第8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mPEG-PDLL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84-87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征第87-89页
   ·MTX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第89-90页
 4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五章 聚(ε-己内酯)-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纳米粒子的合成和释药行为研究第94-107页
 1 引言第94-95页
 2 实验部分第95-97页
   ·试剂和仪器第95页
   ·ε-己内酯(ε-CL)的开环聚合第95-96页
   ·ε-CL与PEG共聚的一般过程第96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96页
   ·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第96页
   ·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第96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96页
   ·纳米粒子载药量的测定第96-97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研究第9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97-103页
   ·PCL-PEG-PCL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97-100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表征第100-102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行为第102-103页
 4 结论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六章 新型两亲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第107-120页
 1 引言第107-108页
 2 实验部分第108-110页
   ·试剂和仪器第108-109页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109页
     ·L-赖氨酸二异氰酸酯(LDI)的合成第109页
     ·PEG-PCL-PEG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109页
   ·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09-110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110页
   ·粒子尺寸及其分布的测定第110页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第110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研究第11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6页
   ·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的合成及表征第110-111页
   ·PEG-PCL-PEG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11-114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114-115页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行为第115-116页
 4 结论第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论文总结第120-121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
下一篇:村治与宗族--黄冈市唐家渡村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