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型的理论探讨 | 第9-15页 |
| 1 中医理论认识 | 第9-11页 |
| 2 各医家临床经验总结 | 第11-12页 |
| 3 现代研究 | 第12-13页 |
| 4 小结 | 第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 肝病临床流行病学相关特征的观察与研究--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病案资料分析 | 第15-26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 2 资料分析 | 第16-24页 |
| 3 结论 | 第24-26页 |
| 肝病肝肾阴虚证型临床相关特征的观察与研究--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病案资料分析 | 第26-30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26页 |
| 2 资料分析 | 第26-29页 |
| 3 结论 | 第29-30页 |
| 肝病肝肾阴虚证型临床相关特征的观察与研究--2001年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出院患者病案资料分析 | 第30-35页 |
| 1 基本资料 | 第30页 |
| 2 资料分析 | 第30-34页 |
| 3 结论 | 第34-35页 |
|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35-45页 |
| 临床观察 | 第35-39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35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35-37页 |
|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7页 |
| 4 中医证侯量化记分方法 | 第37-38页 |
| 5 治疗方法 | 第38页 |
| 6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 7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8页 |
| 8 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见表3) | 第39页 |
| 2 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分析(见表4) | 第39-40页 |
| 3 治疗后乙肝标志物检测指标的变化(见表5) | 第40页 |
| 4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见表6) | 第40页 |
| 5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见表7)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4页 |
| 1 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中的关键病机之一 | 第41-42页 |
| 2 疗效分析 | 第42页 |
| 3 益肾为主中药复方配伍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综述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概况 | 第45-51页 |
| 1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 | 第45-48页 |
| ·理论渊源 | 第45-46页 |
| ·肝肾同源的生理形态 | 第46页 |
| ·肝肾同源的病理变化 | 第46页 |
| ·现代认识 | 第46-48页 |
| 2 肝肾同源的临床应用 | 第48-50页 |
| ·肝肾同源在中医辨证方面的运用 | 第48-49页 |
| ·肝肾同源在疾病治疗方面的运用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