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公务动车供氧研究
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第2-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背景 | 第9-11页 |
·国内青藏高原铁路机车车辆研制概况 | 第11-18页 |
·早期青藏铁路机车车辆研制工作 | 第11-12页 |
·青藏铁路内燃机车—“雪域神舟”号 | 第12-13页 |
·青藏铁路公务动车—“天安A0003”号 | 第13-16页 |
·青藏铁路机车车辆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高原供氧综述 | 第18-20页 |
·国外高原铁路机车车辆的供氧概况 | 第18-19页 |
·飞机供氧 | 第19-20页 |
·青藏高原铁路建设工地供氧 | 第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青藏高原供氧条件研究 | 第21-27页 |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 第21-23页 |
·气压 | 第21页 |
·含氧量 | 第21-23页 |
·青藏高原缺氧对司机行车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23-25页 |
·缺氧对司机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23-24页 |
·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24-25页 |
·高原缺氧对动车的特殊要求和所应采取的措施 | 第25-26页 |
·高原缺氧对青藏铁路公务动车的特殊要求 | 第25页 |
·青藏铁路公务动车对缺氧所采取的措施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青藏铁路公务动车供氧量计算 | 第27-41页 |
·CO_2浓度 | 第27-29页 |
·CO_2浓度对人体的影响 | 第27-28页 |
·空气中CO_2含量的计算 | 第28页 |
·高原低气压对人体CO_2排出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新风量 | 第29-33页 |
·青藏公务动车司机室内新风量的计算 | 第30页 |
·青藏公务动车客室内新风量的计算 | 第30-32页 |
·新风预热 | 第32-33页 |
·供氧量 | 第33-39页 |
·高氧对人体及亚高氧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33-34页 |
·供氧起始高度和人体氧耗率 | 第34-35页 |
·气密性对供氧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供氧量的计算 | 第37-39页 |
·人—制氧系统—环境的关系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青藏铁路公务动车供氧设计 | 第41-66页 |
·供氧设计指标 | 第41-42页 |
·增压增氧 | 第42-46页 |
·车体强度分析 | 第43页 |
·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43-44页 |
·计算载荷的处理 | 第4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变压吸附制氧 | 第46-55页 |
·PSA制氧原理和工艺流程 | 第46-52页 |
·PSA制氧系统的组成和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PSA可行性分析(根据供氧量的需求) | 第54-55页 |
·膜分离制氧 | 第55-65页 |
·膜分离制氧原理和工艺流程 | 第55-60页 |
·膜分离制氧系统的组成和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膜分离制氧机参数选择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青藏铁路公务动车制氧机组装车的试验验证 | 第66-71页 |
·试验目的 | 第66页 |
·试验方案 | 第66-68页 |
·试验内容 | 第66-67页 |
·试验条件 | 第67页 |
·测点布置 | 第67-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平原地区环境下的试验 | 第68页 |
·高原地区环境下的试验 | 第68-69页 |
·试验结果 | 第69-71页 |
·试验结论 | 第69-70页 |
·几点建议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