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15-19页 |
第2章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2.1 学习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1 学习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学习力 | 第19页 |
2.1.3 “树根理论” | 第19-20页 |
2.2 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力 | 第20-21页 |
2.2.1 组织学习的定义 | 第20页 |
2.2.2 组织学习力 | 第20页 |
2.2.3 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 | 第21页 |
2.3.1 学习型组织定义 | 第21页 |
2.3.2 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 第21页 |
2.4 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视角及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4.1 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视角 | 第21-22页 |
2.4.2 组织学习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5 彼得.圣吉的组织学习模型 | 第23-27页 |
第3章 提升组织学习力的内部支持系统设计 | 第27-67页 |
3.1 提升组织学习力的内部支撑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27-28页 |
3.2 组织学习的推动者 | 第28-41页 |
3.2.1 领导者推动 | 第28-34页 |
3.2.2 人力资源部门推动 | 第34-35页 |
3.2.3 个体推动 | 第35-37页 |
3.2.4 其他群体推动 | 第37-41页 |
3.3 组织机构的变革 | 第41-46页 |
3.3.1 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比较 | 第41-44页 |
3.3.2 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 第44-46页 |
3.4 组织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 | 第46-52页 |
3.4.1 组织信息化的内涵与关键问题 | 第46-49页 |
3.4.2 信息技术、组织学习与虚拟组织 | 第49-52页 |
3.5 组织学习文化的建设 | 第52-56页 |
3.5.1 企业文化力与组织学习力 | 第52-53页 |
3.5.2 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 第53-55页 |
3.5.3 构建支持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 | 第55-56页 |
3.6 组织学习的激励制度设计 | 第56-67页 |
3.6.1 个人学习的激励 | 第57-60页 |
3.6.2 组织中团队的激励 | 第60-63页 |
3.6.3 组织学习的激励 | 第63-67页 |
第4章 涟钢用内部支撑系统模型提升组织学习力的实践 | 第67-94页 |
4.1 涟钢概况 | 第67-70页 |
4.2 涟钢领导者推动 | 第70-78页 |
4.2.1 过去领导者的认识误区 | 第70-71页 |
4.2.2 领导者的观念转变 | 第71页 |
4.2.3 领导者角色的转变 | 第71-72页 |
4.2.4 确定涟钢的奋斗目标 | 第72-74页 |
4.2.5 涟钢领导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方法 | 第74-78页 |
4.3 建立适合于组织学习的组织结构 | 第78-80页 |
4.4 利用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 | 第80-86页 |
4.4.1 涟钢的信息化历程 | 第80-81页 |
4.4.2 以BPR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 | 第81-82页 |
4.4.3 以ERP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 | 第82-85页 |
4.4.4 企业信息化与学习型组织创建相互促进 | 第85-86页 |
4.5 构建支持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 | 第86-89页 |
4.5.1 检验支持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的标准 | 第86-87页 |
4.5.2 涟钢目前的企业文化的表述 | 第87-88页 |
4.5.3 变革企业文化,支持组织学习 | 第88-89页 |
4.6 设计支持组织学习的激励制度 | 第89-94页 |
4.6.1 涟钢制定支持组织学习的激励制度的原则 | 第90页 |
4.6.2 设计的激励制度要达到的目标 | 第90页 |
4.6.3 不同层面的激励方式 | 第90-91页 |
4.6.4 涟钢员工培训的具体激励方案 | 第91-94页 |
结语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