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4页 |
第一章 “放逐理想”及终极目的的消解 | 第14-15页 |
一、 终极目的的消解 | 第14-15页 |
二、 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 第15页 |
第二章 “多元主义”及价值观的分化 | 第15-18页 |
一、 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分化趋势 | 第15-16页 |
二、 文化的多元化分裂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文化根基 | 第16页 |
三、 政治观的多元化,政治的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 | 第16-17页 |
四、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所具有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化,使学生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责任的消解”及道德相对主义和幸福主义 | 第18-20页 |
一、 后现代价值观念中,主要是后现代价值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 第18-19页 |
二、 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功利主义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 | 第19页 |
三、 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幸福主义助长了少数大学生的享乐主义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权威,张扬自我 | 第20-22页 |
一、 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 第21页 |
二、 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21页 |
三、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 第21-22页 |
第五章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的思考 | 第22-39页 |
一、 全面地认识 | 第22-25页 |
二、 正确地评析 | 第25-28页 |
三、 改善社会大环境 | 第28-31页 |
四、 优化学校小气候 | 第31-34页 |
五、 增强学生免疫力 | 第34-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