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地方文化的呼唤 Exordium/A Call from local culture | 第1-15页 |
|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 ·缘由 | 第9页 |
| ·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背景与范围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页 |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建筑延续地方性文化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相近概念区分 | 第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地方文化的延续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Union about loc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 第15-42页 |
| ·建筑的地方性及地方建筑的发展 | 第15-22页 |
| ·建筑的地方性 | 第15页 |
| ·影响地方建筑发展的三大因素 | 第15-22页 |
| ·在建筑中延续地方文化的方法 | 第22-25页 |
| ·文脉主义建筑观 | 第22-23页 |
| ·隐喻主义建筑观 | 第23-25页 |
| ·建筑符号学 | 第25页 |
| ·本设计运用的主要方法一建筑现象学 | 第25-35页 |
| ·建筑现象学的概念 | 第25-27页 |
| ·哲学基础 | 第27-28页 |
| ·方法和内容 | 第28-33页 |
| ·舒尔茨的研究 | 第33-35页 |
| ·建筑现象学理论在延续地方文化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处理手法及应用实例 | 第35-42页 |
| ·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的实践 | 第35-38页 |
| ·刘家琨的实践 | 第38-42页 |
| 第三章 苏州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研究 A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uzhou | 第42-54页 |
| ·选择苏州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42-43页 |
| ·现阶段苏州的地方环境特征 | 第43-47页 |
| ·自然环境 | 第43-44页 |
| ·人工环境 | 第44-45页 |
| ·人文环境 | 第45-47页 |
| ·苏州古城建筑文化特点 | 第47页 |
| ·苏州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 | 第47页 |
| ·苏州建筑的文化特征 | 第47页 |
| ·苏州建筑文化的整体个性 | 第47页 |
| ·江南建筑匠师与江南建筑思想制度 | 第47页 |
| ·古城的空间风貌 | 第47-53页 |
| ·苏州老城区空间的层次体验 | 第48-51页 |
| ·空间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 第51-53页 |
| ·苏州老城区的建筑 | 第53-54页 |
| ·建筑尺度 | 第53页 |
| ·建筑形式 | 第53页 |
| ·建筑材料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医疗建筑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Questions of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 第54-67页 |
| ·医院发展简述 | 第54-56页 |
| ·古代萌芽期医院 | 第54页 |
| ·近代成长期医院 | 第54-55页 |
| ·现代繁荣期医院 | 第55-56页 |
| ·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 | 第56-59页 |
| ·现代医院同时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 | 第56-57页 |
| ·现代医院建筑布局集中化倾向 | 第57-58页 |
| ·医技科室已成为现代医院的支柱部门 | 第58页 |
| ·改扩建是建立现代医院的主要途径 | 第58-59页 |
| ·环境质量成为现代医院的外部特征 | 第59页 |
| ·医疗理念的转变(医院区,医院街) | 第59-67页 |
| ·概述 | 第59-60页 |
| ·“生物医学”医疗理念 | 第60页 |
| ·现代医疗理念下的环境功能 | 第60-61页 |
|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疗理念 | 第61-62页 |
| ·“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 | 第62-64页 |
| ·新医疗理念下医院建筑的设计方法 | 第64-65页 |
| ·医疗理念的发展趋向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设计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社区医院设计研究 Design/A Hospital Attaches to Suzhou University | 第67-85页 |
| ·工程背景资料 | 第67-73页 |
| ·项目概述 | 第67-68页 |
| ·设计任务书 | 第68-72页 |
| ·基地分析 | 第72-73页 |
| ·设计构思--“漫游路径”的生成 | 第73-79页 |
| ·苏州印象--线形空间的城市 | 第73-75页 |
| ·设计构思--漫游路径的引申 | 第75-79页 |
| ·设计手法的运用 | 第79-84页 |
| ·体验建筑与环境 | 第79-80页 |
| ·体验建筑空间(苏州地方性) | 第80-84页 |
| ·经济技术指标 | 第84-85页 |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 第85-88页 |
| 附录二 图片出处 The Source of Picture | 第88-92页 |
| 附录三 方案图纸 Picture of the Design | 第92-108页 |
| 后记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