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 第1-12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2. 研究概况 | 第8-9页 |
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二、 黄土挖方路基合理回弹模量取值研究 | 第12-82页 |
1. 黄土路堑段压实原状土基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第12-28页 |
·概况 | 第12页 |
·试验方法 | 第12-20页 |
·室内试验 | 第12-18页 |
·现场试验 | 第18-20页 |
·取样地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第20-21页 |
·压实原状黄土回弹模量试验分析研究 | 第21-28页 |
2. 现场试验回弹模量与室内回弹模量关系研究 | 第28-32页 |
·现场模量试验分析 | 第28-30页 |
·室、内外试验模量关系 | 第30-32页 |
3. 运行公路黄土路堑段土基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及对比分析研究 | 第32-73页 |
·调查研究方案 | 第32-39页 |
·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 第39-55页 |
·老路基的含水量 | 第39-44页 |
·施工时的路基含水量 | 第44-49页 |
·含水量变化原因的分析 | 第49-54页 |
·含水量变化规律小结 | 第54-55页 |
·土基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分析研究 | 第55-73页 |
·路基干密度试验分析 | 第55页 |
·回弹模量试验分析 | 第55-73页 |
·老路基回弹模量试验分析 | 第55-70页 |
·工程质量验收时所测回弹模量 | 第70-73页 |
·回弹模量分析 | 第73页 |
4. 黄土挖方路基合理回弹模量 | 第73-82页 |
·行车荷载对E_0的基本要求 | 第73-78页 |
·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计算结果 | 第74-78页 |
·回弹模量试验的分析 | 第78-80页 |
·现行路基回弹模量取值方法的不合理之处 | 第80-81页 |
·推荐合理的黄土挖方路基回弹模量 | 第81-82页 |
三、 黄土挖方路基合理压实标准研究 | 第82-110页 |
1. 黄土路堑段压实试验研究 | 第82-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18吨光面振动压路机的影响深度 | 第83-84页 |
·20吨凸块振动压路机的影响深度 | 第84页 |
·16吨光面振动压路机的影响深度 | 第84-85页 |
·18吨凸块振动压路机与18吨光面振动压路机结合使用的影响深度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页 |
2. 黄土路堑段压实原状土基压缩及湿陷性质试验研究 | 第86-104页 |
·压实原状黄土压缩模量试验分析研究 | 第87-95页 |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不计应力释放的土样的室内压缩模量 | 第88-93页 |
·考虑应力释放,在仪器上压回初始压实度后测得的室内压缩模量 | 第93-95页 |
·压实原状黄土湿陷系数试验分析研究 | 第95-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95页 |
·湿陷系数δs与含水量ω的关系 | 第95-98页 |
·湿陷系数δs与压实度K的关系 | 第98-100页 |
·压实原状黄土渗透系数试验分析研究 | 第100-104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渗透系数Kv与压实度K的关系 | 第101-103页 |
·渗透系数Kv与路基深度h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3. 目前规范压实标准的缺陷 | 第104-105页 |
4. 合理压实标准分析 | 第105-110页 |
·确定合理压实标准的依据 | 第105-109页 |
·推荐合理压实标准 | 第109-110页 |
四、 黄土挖方路段病害防治措施研究 | 第110-132页 |
1. 防治措施综述 | 第110-112页 |
2. 本研究项目推荐的方法 | 第112页 |
3. 加固材料试验研究 | 第112-125页 |
·试验方法 | 第112-115页 |
·材料性质试验 | 第115页 |
·回弹模量与各参数的关系 | 第115-123页 |
·压缩模量与各参数的关系 | 第123-124页 |
·强度与各参数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4. 加固层力学分析 | 第125-128页 |
·计算方法 | 第125-126页 |
·计算结果 | 第126-128页 |
5. 加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分析 | 第128-130页 |
6. 结论 | 第130-132页 |
五、 试验路 | 第132-139页 |
1. 试验路方案 | 第132-133页 |
2. 完成的实验路 | 第133-138页 |
·石灰加固土试验路段概况 | 第133页 |
·水泥加固土试验路段概况 | 第133页 |
·试验路相关的材料试验 | 第133-134页 |
·施工及检测 | 第134-138页 |
3. 试验路测试 | 第138-139页 |
六、 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 第139-140页 |
七、 结论和建议 | 第140-14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40-141页 |
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