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概述 | 第10-19页 |
一、消化道组成、结构与药物吸收 | 第12-14页 |
1、消化道的构成 | 第12-13页 |
2、肠道上皮细胞的组成与药物吸收 | 第13-14页 |
·被动转运 | 第13-14页 |
·特殊转运 | 第14页 |
·胞饮作用 | 第14页 |
二、药物结构与吸收屏障 | 第14-17页 |
1.胰岛素分子结构 | 第14-16页 |
2.INS肠道吸收屏障及突破可能性 | 第16-17页 |
三、实验设计 | 第17页 |
四、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33页 |
一、仪器和材料 | 第19-20页 |
1、材料: | 第19页 |
2、仪器: | 第19-20页 |
二、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0-32页 |
1.INS溶液的紫外扫描 | 第20-22页 |
2.含量测定 | 第22-25页 |
·色谱条件: | 第22页 |
·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23-24页 |
·日内差与日间差 | 第24-25页 |
·日内差 | 第24页 |
·日间差 | 第24-25页 |
3.有关物质测定 | 第25-28页 |
·色谱条件 | 第25-26页 |
·最低检出限 | 第26页 |
·肠液中INS降解的测定 | 第26-28页 |
4.动物血糖测定 | 第28-32页 |
·O-T法方法学研究 | 第28-29页 |
·GOD法方法学研究 | 第29-31页 |
·GOD法与O-T法测定大鼠血糖结果比较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处方前研究 | 第33-48页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33页 |
二.方法和结果 | 第33-45页 |
1、消化液中稳定性研究 | 第33-35页 |
·胃液中稳定性 | 第33-34页 |
·肠液中稳定性研究 | 第34-35页 |
·INS在稀盐酸及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 | 第35页 |
2、INS的肠道吸收部位 | 第35-42页 |
·大鼠在体回流试验 | 第36页 |
·回流液中INS的含量测定 | 第36-40页 |
·色谱条件 | 第36-37页 |
·线性及回收率试验结果如下 | 第37-40页 |
·酚红的线性及回收率试验 | 第37-39页 |
·大鼠在体回流试验中INS的线性及回收率试验 | 第39-40页 |
·INS溶液的在体回流给药 | 第40-42页 |
·回流液中INS的浓度变化 | 第40-41页 |
·回流试验中大鼠血糖变化 | 第41-42页 |
3.表面活性剂对回流试验中药物吸收及大胰血糖测定的影响。 | 第42-43页 |
4、酶抑制剂的作用 | 第43-45页 |
·酶抑制剂对INS溶液的保护作用 | 第43-45页 |
·回流液中酶抑制剂对大鼠血糖变化的影响 | 第45页 |
三、讨论 | 第45-47页 |
四、结论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三部分:INS自乳化释药系统及其评价 | 第48-80页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49页 |
二、方法和结果 | 第49-75页 |
1.粒径与Zeta电位测定 | 第49-50页 |
·粒径测定 | 第49页 |
·Zeta电位测定 | 第49-50页 |
2.INS的SMEDDS处方设计 | 第50-60页 |
·、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 | 第50-52页 |
·、自乳化给药系统的相图、粒径分布及表面活性剂确定 | 第52-56页 |
·微乳液相图的制作 | 第52-54页 |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 | 第54页 |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第54-56页 |
·、INS微乳处方确定 | 第56-58页 |
·水相的确定 | 第56页 |
·助乳化剂的确定及INS对微乳体系的贡献 | 第56-58页 |
·、自乳化INS的制备 | 第58-60页 |
·最低共熔点的测定 | 第58-59页 |
·冻干曲线的确定 | 第59-60页 |
3.INS的SMEDDS理化性质研究 | 第60-64页 |
·外观性状、粒径大小与光散射、ζ电位的关系 | 第60-61页 |
·破乳试验 | 第61-62页 |
·微乳类型的研究 | 第62页 |
·微乳ζ电位的测定 | 第62-63页 |
·自乳化INS的红外吸收图谱的测定 | 第63-64页 |
4、消化液中稳定性试验 | 第64-65页 |
·胃液中稳定性 | 第64-65页 |
·肠液中稳定性 | 第65页 |
5、透粘膜试验 | 第65-75页 |
·离体试验 | 第66-71页 |
·鸡嗉囊膜透过试验 | 第66-70页 |
·、生物膜的个体差异 | 第67页 |
·、不同INS分散体系的透粘膜试验 | 第67-68页 |
·、INS微乳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68页 |
·、空白辅料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68页 |
·、贮存条件对通透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大鼠小肠离体试验 | 第70页 |
·Caco-2单层细胞模型试验 | 第70-71页 |
·大鼠在体回流试验 | 第71-75页 |
·INS微乳的回流试验 | 第72-73页 |
·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在小肠吸收的影响 | 第73-74页 |
·生物粘附剂对微乳小肠吸收的影响 | 第74页 |
·回流试验中大鼠血糖的变化 | 第74-75页 |
三、讨论 | 第75-78页 |
四、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第四部分 动物体内试验 | 第80-98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81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81-95页 |
1、大鼠的体内试验 | 第81-88页 |
·、大鼠试验状态与血糖的关系 | 第82-83页 |
·、正常及病理模型大鼠的十二指肠给药降血糖作用 | 第83-84页 |
·INS溶液与纳米乳液的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给药试验 | 第83页 |
·INS溶液与纳米乳液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给药试验 | 第83-84页 |
·、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给药糖耐量试验 | 第84-86页 |
·正常大鼠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的血糖变化 | 第84-86页 |
·麻醉对大鼠糖耐量试验的影响 | 第84-85页 |
·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的影响 | 第85-86页 |
·INS的水溶液、微乳液十二指肠给药的糖耐量试验 | 第86页 |
·大鼠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 第86-88页 |
2、家兔体内药效学试验 | 第88页 |
3、Beagle狗体内药效学及药动学试验 | 第88-95页 |
·体内实验设计 | 第88-89页 |
·胰岛素和C-肽测定 | 第89-91页 |
·胰岛素测定 | 第89-90页 |
·C-肽测定 | 第90-91页 |
·数据分析和结果计算 | 第91-95页 |
·外源性胰岛素计算 | 第91页 |
·校正因子F的计算 | 第91-93页 |
·皮下注射试验 | 第93-94页 |
·肠溶胶囊口服给药试验 | 第94-95页 |
三、讨论 | 第95-96页 |
四、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五部分 INS的智能化给药 | 第98-129页 |
一、仪器和材料 | 第99页 |
二、方法和结果 | 第99页 |
1、水凝胶的制备及溶胀度测定 | 第99-102页 |
·聚(丙烯酸)-co-(N-乙烯基-2-吡咯烷酮)水凝胶 | 第99-100页 |
·聚(衣康酸)-co-(N-乙烯基-2-吡咯烷酮)水凝胶 | 第100-101页 |
·聚(N,N-二甲基乙醇胺甲基丙烯酸酯)-co-(N-乙烯基-2-吡咯烷酮)水凝胶 | 第101-102页 |
2、水凝胶的载药及释放度试验 | 第102-103页 |
·水凝胶的处理 | 第102页 |
·药物的载入 | 第102页 |
·释放度测定 | 第102-103页 |
3、阳离子水凝胶在口服INS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3-107页 |
·、药物的载入 | 第103页 |
·、葡萄糖加入量与溶液pH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葡萄糖加入量与药物释放 | 第104-107页 |
三、讨论 | 第107-108页 |
四、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9页 |